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King Kong」之三

1976年的「King Kong」跟1933及2006年的人物及時代背景完全不同。1933年的版本正是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景象,窮人要在街頭排隊等分派食物;2006年的「King Kong」是以1933年的版本作參考,連時代背景都照搬不誤,Peter Jackson則加強描寫了當時的人以錢為上的特性,有人財大氣粗,有人委曲求存,為的都只是搵餐飯食。經濟大蕭條也導致了女主角的劇場倒閉,沒有人能支付看喜劇的費用,這也是2006年版本獨有的。
1976年的版本卻是按當時70年代石油危機的背景而產生的:當時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爆發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裡的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當「武器」,威脅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聯手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令油價由每桶3美元上漲到12美元。
根據這幕時代背景,故事便是由一艘探油船開始,老闆積極找尋新的石油來源,而傳說中一個濃霧中的小島便是一口龐大的油井,於是他們出發去尋找石油之際,遇上了兩位不速之客:一位穿著晚禮服躺在救生艇漂浮的新晉女演員(好荒誕!),一位偷渡上船的古生物學家,而這兩位也成了電影的男女情侶主角。
古生物學家在電影中扮演了痛斥文明破壞自然的高貴角色,代替了2006年男編劇的無稜兩可,也粉碎了1933年支持「King Kong」到百老匯展出的男主角船長。扮演反派的石油公司老闆則取代了瘋狂的導演。
咁石油公司老闆捉隻「King Kong」番去城市做咩呢?問得好!當然是做宣傳代言人(猩?)啦,來硬憾埃索的老虎!結果「King Kong」宣傳時發作,爬上了世貿雙子塔 (不是1933及2006的帝國大廈),還由一座跳到另一座,勉懷世貿者,可買1976年的「King Kong」珍藏。
整套1976年「King Kong」的主題,就是對文明及資本主義下人類自私的痛斥,但卻少了愛情的悲劇感,而流於透過男主角的口來聲嘶力竭;事實上,女主角與「King Kong」的情感不濃,起初她還是以「可以一舉成名」的態度來帶「King Kong」出城,後來卻不知何故來個「突然痛惜」,相當兀突;相反古生物學家則由頭至尾愛「Kong」如惜,如果以性別研究來說,可能有男同性戀傾向也說不定。

2 comments:

林綸詩 said...

仙人掌和gay的生物學家...你真的很好想頭...:D


你這幾篇影評,是我看過KINGKONG的影評中,最搧動到人去看新舊版的..冇錯, 我係冇睇架,但都覺得你寫得好好...同埋好笑

Unknown said...

www1030



ralph lauren uk
hogan shoes
ugg outlet boots
jordan shoes
jordans
michael kors outlet
canada goose jackets
canada goose jacket
ugg outlet
hugo 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