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2009.09.15 青衣公園



2009.09.15 青衣公園

其實沒做錯什麼,只是忘了吃偉哥
被「巨爵」嚇倒乃合情合理,總好過被「小鳥」蠶食至死
世人只懂得樹是竪的,魚是愚的
以為我是不舉了
卻忘了如果採取狗仔式的話
這是最合適的姿勢

Saturday, September 05, 2009

2009.09.03 尖沙咀



2009.09.03 尖沙咀

沒有廣告的廣告板

Friday, September 04, 2009

黃子華楝篤笑之嘩眾取寵



即使六個林海峰加上八個詹瑞文,大概也無法取代黃子華在我心目中的楝篤笑地位。雖然黃子華確實有點江郎才盡之感,猶如東拉西扯的觀察和金句讓人眼花撩亂,彷彿正離開他的顛峰《秋前算帳》越走越遠;不過,黃子華的市井黑心和邏輯哲思還是令人敬佩萬分,他不但對現代社會發展具深入觀察和反省,而且也不乏歷史與哲學的參考作補充借鑒,從中自可發現他楝篤笑的厚度和深度,是林詹二人不可比擬的。

黃子華近年的作品皆是雜誌式的講東講西,總缺乏一條清晰明確的主題,令人遺憾。一直期待他會再以單一主題強力發揮,不論宗教,政治,性與愛,科技,人性,經濟……我相信以《秋前算帳》的能耐,黃子華絕對有能力做到,大概是他的心態也早已變了,楝篤笑只成為他出來見見fans的聚會?還是要迎合普羅大眾的貼身口味?

《嘩眾取寵》秉承了《兒童不宜》和《越大鑊越快樂》的傳統,題目和內容根本毫不相干,彷彿黃子華有心要廢掉題目賦予的局限性,簡單來說即是「求X其搵個名都得」。若要從《嘩眾取寵》中尋找主線其實並不容易,但只要觀察各種蛛絲馬跡和重組脈絡,大概可相信他想談的是「我們如何面對世界價值觀的轉變?」。

一開始黃子華想先打破「價值觀永恆不變」的想法。他以經歷四次金融泡沫但次次都輸到仆街為例,坦言「歷史無任何教育意義」,點出題旨: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過去貧窮梵高畫畫只值一蚊冇人要,現在他的畫拍賣聲中下下破新高,荷蘭銀行更以梵高理財吸引客戶投資,歷史是諷刺之餘也正正反映社會價值變化之快:什麼是藝術價值?標準在哪裡?現在的標準便是將來的標準?

藝術如是,愛情也如是。孔明娶阿醜為妻是「為自己的人生大局著想」,賈寶玉愛林黛玉則是純情的浪漫故事;當我們以為要歌頌這種天真無邪不功利的愛情時,現代版林黛玉的「機場阿嬸」和「凱旋門前的粗口女」卻即時推翻浪漫的愛情價值觀。浪漫是愛情的唯一價值嗎?功利的婚姻是否全不可取?

結果,過去社會行之有效的價值觀,在現今社會早已變得毫無章法,甚至帶點荒謬奇情:調查顯示男人寧願短兩年命都要生頭髮;「婚前性行為會令你身敗名裂,婚外情會令你致富 」;「比人偷睇既要講對唔住,偷睇人既仲可以鬧人」;「以前係拍低造愛既過程,而家拍低既過程至係造愛」;最有趣的是「以前日記係寫俾自己睇的,而家網上那些日記是寫俾人地睇的,應該叫傳記」,但由於傳記預設了觀眾,那些文字孰真孰假則無人知曉,就像黃子華小時在日記寫偷了六十蚊,實情卻是偷了六百蚊,因他早知老媽會偷看他的日記。真真假假,虛虛幻幻,在這價值浮游不定的年代,難怪「死神」也要喚作「財神」,「死亡」要叫作「發財」,因為世界什麼都有可能。

黃子華說「現代咩野都做得到,不代表咩都可以做」,似在狠批社會的顛倒是非,其實他是以更大的胸懷來處理價值觀轉變的問題:「新時代總會產生新問題,處理新問題則要有幽默感。」一矢中的。他最終以一首歌和一段網上罵人的文字作結,以提出另一個「係人都知但又未必做到」的觀點:尊重「別人的自由」和「社會的多元」。我們不妨想想,每逢要討論問題,香港社會不正是少了「幽默感」與「尊重多元」這兩大元素嗎?

最後非常值得一提,是他今趟的舞台設計,我會命名為「火山口中的鏡花水月」,忘了他過去是否曾經用過,但如果放在今次的題目上,火山口代表危機,水月代表虛幻,那倒符合主題「價值觀轉變的危機與虛幻」。是過度詮釋?還是真有其事?誰知?尊重多元啦……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