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布達佩斯之戀> (Gloomy Sunday) 最近在灣仔影藝上映,這套1999年的電影,已出版了DVD,但現在竟然「翻兜」上畫,雖有謂只有一間戲院放映是香港之恥,但我仍覺慶幸,在漆黑安然的戲院內欣賞了一齣好電影。
電影是改篇自尼克巴可( Nick Barkow ) 1988 年的同名小說,作者的靈感是來自匈牙利作曲家 Rezso Seress 在 1930 年創作的歌曲 《Gloomy Sunday》。這電影最大的宣傳點,幾乎一致就放在這首歌曲:據說當年至少有100人聽了這首歌後自殺,影響還遍及紐約和華盛頓, 致使《紐約時報》的頭條出現了一條標題:「過百匈牙利人在《Gloomy Sunday》影響下自殺」,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
結果,英國的BBC電台決定禁播《Gloomy Sunday》,美國和歐洲的其他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等亦隨即仿效英國。其後多國的電台更召開了一個特別會議,決議是歐美各國聯會抵制《Gloomy Sunday》,並將原版銷毀。當時,作者Seress 並沒有對決議提出反對,甚至沒有表示任何不滿。
後來歐美發生「Gloomy Sunday自殺案」果然明顯減少了,幾個月後,BBC 取消對《Gloomy Sunday》的禁播,不過播出的只是它的樂器版本。這個版本很快又被灌錄成唱片。1941年8月,這首樂曲由黑人女歌手Billie Holiday重新演繹,此後不少人都以不同形式重新演繹。
當中有些自殺案例近乎誇張:「在德國的首都柏林,一名年輕的售貨員在抄寫《Gloomy Sunday》的歌譜後竟上吊自盡,當時那名售貨員生活上是沒有任何困難的。在羅馬,一名正騎著自行車派報的報童在街上聽到一個乞丐在哼著《Gloomy Sunday》的調子,他竟立即停下車,把自己身上的所有金錢都給了那乞丐,並隨即走到附近的一條河邊投河自盡。」
歌曲的歷史非常有趣,但小說和電影卻沒有把這傳奇發揮得光怪陸離,反而把曲子的意味深化和重新闡釋,融入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匈牙利的那種戰爭氣氛,以及人們面對戰爭仍強留尊嚴的態度。
想了解《Gloomy Sunday》這首歌的傳奇,電影<布達佩斯之戀>肯定不是你杯茶,它說的是有關愛和尊嚴的故事;但不要失望,以下的網頁將會提供詳細的《Gloomy Sunday》背景和傳奇,還有這首歌的不同版本試聽。聽了後想自殺的話,不妨打去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7908844,希望他們的等待鈴聲不是《Gloomy Sunday》就好了。
資料來源: http://gloomy.zkiz.com/main/intl/main.htm
2 comments:
haha 個電話好有用喎
半年前唔知邊本八卦雜誌當呢個鬼故咁介紹左首歌一次,伴菜是其他令人自殺的歌(當然不是很爛的cantopop),例如調轉唻聽係歌頌Satan的歌 <---我唔記得左個歌名
我是不是第一次留言? 我係Cindy
你是第一次留言呀~~但不是第一個 :)
但都多謝留言!
anyway,如果你記得那首倒轉歌頌santa的歌,就話聲俾我知啦~~謝謝
pau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