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無間道風雲》之二

我們都患上強迫性官能症,忍不住把《無間道風雲》跟《無間道》逐點比較,誓要把The Departed煎皮拆骨,好證明港產片《無間道》還是比《無間道風雲》優勝。不錯,《無間道》的確是有型有款,高度風格化的美學 (說話要在天台,行走江湖要戴黑超之類),佛教的「無間」概念和節奏緊湊的剪接和攝影,加上大卡士演員的熟練演技,《無間道》早已成為港產片的經典,在我們心中有一定的地位,這是無可否認的。

不過,《無間道》最弱的一環,也是港產片普遍的問題,就是劇本的片面和情節的簡陋,我們看《無間道》的快感來自它的cool,而不是細膩深入的人物和社區描寫,故導演和編劇嘗試在《無間道2》做回恰當的補充,值得讚賞。《無間道風雲》可謂從這個方向,替《無間道》填補遺失的環節和質感,雖然確是沒有我們心目中《無間道》的那款有型,但莫非我們真的期望,馬田史高西斯拍的版本跟香港的一模一樣?那又何必要勞動他老人家呢?

《無間道風雲》的上半部其實是不錯的,導演從Boston社區的背景滲入,播放新聞錄像片段和Jack Nicholson的獨白,先為整套電影定調:具歷史和社區性,樸實,低賤,暴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爛」字。電影的對白好爛,人物好爛,動作很爛,但就是這種「爛」,讓整套電影的上半部很有實感,是跟《無間道》兩種完全不同的appoarch。可惜從天台一幕開始,電影便從高處滑落,情節開始脫離現實,變得可笑奇怪,只能從最終的結局挽回少許高潮。

香港觀眾看《無間道風雲》失望是合理的,我們太熟悉情節,電影中的扭橋已無法引起我們的快感;我們太喜歡cool的電影,口水多過茶的戲千祈咪搞我。當我們認為馬田史高西斯已經out-dated時,美國的反應卻異常熱烈,不少影評都大讚電影是馬田史高西斯繼《盜亦有盜》(Goodfellas)後最好的電影,並以Marty is back 或 Masterpiece等來評價電影,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落差?

翻開美國影評人的影評,會驚訝他們是否太過誇張:

“The Departed for what it is: a new American crime classic from the legendary Martin Scorsese, whose talent shines here on its highest beams.”   Peter Travers, ROLLING STONE

“If this one doesn't win Scorsese an Oscar, then there's something seriously wrong with Oscar.” Tom Long, DETROIT NEWS

不少影評以funny, bloody, brutal形容《無間道風雲》,盛讚對白的幽默和粗俗,也欣賞Jack Nicholson的角色粗魯與優雅共冶一爐,還舉電影中引述James Joyce和Shakespeare作例子,說明角色設計的成功;似乎在一般觀眾眼中,這是一部很有娛樂性的電影。一些較深入的評論,也指出電影「誠信與背叛」的主題突出,尤其盛讚編劇成功把一個香港劇本轉化成一個關於Boston和Irish的街頭電影,指出角色能說出流利的Bostonese,及能強烈表現愛爾蘭人社區的緊密聯繫感。當然也有較中肯的評論,指電影具娛樂性,卻不是馬田史高西斯最好的電影。

從中可知,香港和美國觀眾的落差,除了缺乏新鮮感外,就是我們無法理解電影的對白如何幽默,以及不熟悉Boston及Irish文化,而恰恰這就是《無間道風雲》改編後的重點。不過,「誠信與背叛」是人類的共通主題,卻同樣表現得不太深刻,就大概是電影的問題,而不能抵賴文化隔膜了。

參考來源:《爛蕃茄網站》: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dep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