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戰火旗蹟 (Flags of Our Fathers)




《戰火旗蹟》(Flags Of Our Fathers) 的切入點嘗算新鮮,不是純粹血肉模糊廝廝殺殺,談人性講情義也只是一般老土,最特別還是指出一張戰爭照片竟對政治社會有如斯影響,剩係插支國旗竟化成紙上國家英雄,被媒介追捧被群眾愛戴被國家利用,卻忽略了背後被遺忘的士兵才是真正英雄。電影強調戰爭的慘烈和對人類精神的影響,說它是反戰電影也算無可厚非;但說《戰火旗蹟》是反英雄卻似乎有點過頭,無疑導演盡量把各人物降格到平凡人類層次,嘗試表現士兵也是人的基本道理;但深入地看它反的只是製造紙上英雄的國家大眾,電影仍舊對背後的無名英雄呼冤喊屈,你可以說它反對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但對「英雄主義」本身卻似乎沒有多大反省。

《戰火旗蹟》明顯拍得不好,戰爭場面冗長累贅,人物感情太露而老土,來來去去重重複複,實在看得人有點不耐煩。不過,導演Clint Eastwood果然越老越辣,他與Steven Spielberg居然還想到把《戰火旗蹟》以美國人角度寫的硫磺島戰役,以日本人的角度再拍一次,成為《戰火旗蹟》的姊妹作《Letters From Iwo Jima》,事件和場景一模一樣,只是從日本人的角度去描寫這場戰爭,並由全日本演員和日語演出,單是這個idea已可看出他的氣魄和視野,令人興奮;戰爭電影很容易把敵我分明得令人咋舌,即使該電影如何表明反戰及討論人性,但一要描寫敵人卻只有妖魔化一途,就如吳宇森戰爭電影的《Windtalkers》。《Letters From Iwo Jima》剛還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是否實至名歸就要看過才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