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9, 2006

《死亡筆記》MK版

睇完《死亡筆記》的戲,即刻走去睇漫畫,豪買十二本,三百幾蚊,少少蝕桌,追追追,一星期睇哂,又幾好睇喎!睇完,寫blog都後生廿年,喪似MK人!上一次有呢隻feel的,好似係小說《達文西密碼》啩;再上一次,肯定係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和《挪威的森林》,再上一次?唔啦,點會記得呀,嗚嗚~~ >_<

《死亡筆記》係一本高智能漫畫,好用腦架,好似捉棋咁,夜神月諗L諗佢會點之後又點點點,諗諗諗諗諗,睇到頭都痛埋,好似自己攞黎笨七,但睇落心理加推理,其實都好high噃,每晚都睇到三點幾先訓,睇完剩係掛住諗劇情都訓唔著,慘慘。D公仔就少少頹啦,但L勁好笑囉,又有智慧,電影版的L都好似好有型呀,好攪!電影版果個夜神月女友係漫畫版冇的,劇情離左少少罩,但都好緊張,所以先至追番漫畫咋!

成本《死亡筆記》最搞鬼係死神,死神流克好似低低地,日日係度食蘋果,聽芝see菇bi話,蘋果係代表無知喎,所以死神咩都唔知,咩都唔想理,剩係識睥睥貢,俾死人夜神月利用左都唔知囉,死蠢!無知原來有時真係罪過,我睇完套漫畫就得出個教訓呀,真係發人深省呢!

最後好彩都係邪不能勝正,夜神月自己捉蟲,咁我個心先舒服D,但諗深一層,邊個先係正義,邊個先係邪惡呢?殺哂D罪犯唔係會令世界好D咩?但一路殺落去,好似連D犯碎料罪的人都殺,又唔係好對路喎,第日講大話都要殺,咪好(舌賴)嘢?況且,呢個所謂救世主奇拿都係人啫,第日唔知做咩忽上腦,發脾四,殺Q哂D唔like的人咪大狠鑊?都係咪制。

總之,好睇啦,講完!

Monday, August 28, 2006

《情獄》之二

關於《情獄》,我最想說的,反而是電影開場約三分鐘的小寓言,很少人提及,但我喜歡到不得了:從前有一個鳥巢,裡頭有三隻蛋,突然來了一頭不同種的大鳥,把其中一顆蛋抓起來,自己卻生了隻蛋在巢裡,實行來個「狸貓換太子」。後來巢中一頭小鳥(大概是換了太子那一頭)被孵出來,卻好像想把其餘兩顆蛋推出巢外,第一隻蛋真的被牠摔到地上,破了;牠繼續推第二粒蛋時,卻不小心把自己跌到巢外,掉在地上,回不了巢。最後,那位剛出獄的三姊妹的爸爸卻偶然見到牠,把牠安然地放回巢裡;結果,連第二隻蛋都被這小鳥摔破了。

那大概點出了電影的主題:命運悲劇的背後,還是有一個終極源頭。在這個小寓言裡,源頭就是那頭玩「狸貓換太子」的大鳥,如果牠不「偷龍轉鳳」,就不會生孵出一頭殺死同巢小蛋的小鳥;更妙的是,從整齣電影來看,終極的源頭就是那三姊妹的母親:她既影響了三個女兒的神經質性格,讓她們在情感生活上有所缺憾,更刻意告發她丈夫的一宗醜聞而令他入獄;正正是丈夫出獄當天,他一片善意把那摔到地上的小鳥抱回巢裡,讓牠繼續殺巢裡的第二顆蛋,完成悲劇的壯舉;如果以「迷失決勝分」的說法,這小鳥大概就是Woody Allen「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的同黨。粗略地說,可以分成兩條命運之線:

1) 母親 → 告發丈夫入獄 → 丈夫出獄 → 救了摔地的小鳥 → 毁滅巢裡剩餘的兩顆蛋
2) 母親 → 告發丈夫入獄 → 丈夫出獄後自殺 → 破壞家庭 → 影響三個女兒的性格 → 女兒愛情失意

這裡下「性格決定命運」( 影響三個女兒的性格 → 女兒愛情失意 )的結論似乎過於簡單,但電影的重點的確更傾向惡有惡因的說法:當惡的種子一旦播下,事情總是向惡的方向流動,沒法扭轉。那大概仍是一種命運悲劇的說法吧。電影中曾提到的一個神話:米迪亞知道自己的丈夫拋棄自己,怒火中燒,她的報復方式就是:殺掉自己的孩子!那顆惡的種子──母親──大概就是電影中的米迪亞。所以,如果說人類想透過挑戰神祇而結束悲劇,那影片的結局要說的就是:「挑戰最終只會帶來失敗」,因為母親 (米迪亞/神祇)最後寫上:「從沒有為自己所做的事而後悔」。

《情獄》之一



波蘭導演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逝世十年,竟有新電影以他的名義繼續拍攝和公映,不禁讓人想起李小龍死後的兩齣「偽李小龍電影」:《死亡遊戲》和《死亡塔》。不過,奇氏和他的老拍檔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構想的「天堂、地獄、煉獄三部曲」,就擺明車馬找後輩執導,而不會叫它做「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相反,《死亡遊戲》和《死亡塔》卻偷偷摸摸把李小龍的身前身後片段移花接木,又找一個扮極都唔似的替身踢叫打,而竟然叫它們做「李小龍電影」,簡直是欺騙擁躉的感情和金錢,換來的就只有「把鬼」兩個字,而不是「致敬」。

那麼這套「後奇氏」電影《情獄》 (Hell)又係咪「把鬼」呢?今趟找來的導演是《無人地帶》(No Man’s Land)的Danis Tanovic,《無人地帶》以黑色幽默著稱,非常有趣而具意義;可想而知,《情獄》夾雜了奇斯洛夫斯基電影中少見的幽默,多個場面都能搏得觀眾一笑,例如母親要求換牛奶朱古力、把「evian」礦泉水倒轉來讀成為「naive」、或者是莎蓮脫掉所有衣服,全裸在神秘男子面前準備獻身一幕,悲痛和冷峻中竟能產生一個「笑位」!大概因為故事中的主角都被描寫得神經兮兮,增加了電影的喜劇感,導演的個人風格不可謂不強烈。

所以,如果你入場看《情獄》而想看奇氏的感觸,最終卻失望而回的話,那肯定是一場誤會:那根本不是奇氏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於奇氏電影」的電影。

怎麼說呢?最明顯的,是電影仍以奇斯洛夫斯基最關注的「命運與巧合」為主線,其中一幕上課的情節,老教授就開宗名義大談「命運與巧合的美學層次」,並聲稱「命運的悲劇比巧合的悲劇更具美感」,這簡直就是向奇斯洛夫斯基讚美說:「你電影中的命運悲劇真是美極了!」。另外,《情獄》中出現的蹣跚老婆婆拋玻璃瓶,以及隔壁老太婆在窗後偷窺等細節,一看就讓人想起《紅、白、藍》及《情戒》,那大概都是為紀念奇斯洛夫斯基而設的吧。

不過,電影配樂卻肯定不會讓人想到奇斯洛夫斯基,最多只是「哈里波特」X「希治閣」!怎攪的!?唏,冷靜點吧,又話唔好當佢係奇氏電影!

Monday, August 21, 2006

25.07.2006 中環


25.07.2006 中環

23.06.2006 旺角


23.06.2006 旺角

23.06.2006 旺角


23.06.2006 旺角

13.08.2006 旺角彌敦道


13.08.2006 旺角彌敦道

本周熱讚人物:一名遊客在旺角彌敦道的大波靚女海報前拍照留念。
熱讚原因:這遊客選擇在旺角彌敦道獨特的「大波海報併貼景觀」來留念,而不單單在金紫荊廣場那朵悶蛋金花前留影,可謂是前衛有加而獨具慧眼。可知這類大型併貼別處並無分店,一般更不會在日間存在,而在晚上突然冒起,尤其在銀行拉閘之後,各「藝術家」們便群起而貼海報攻之,晚晚如是,咪話唔經典。這位遊客咁識貨,當然抵讚!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公仔有目共睹,可不談詩論詞?

公仔有目共睹,可不談詩論詞?----比拼旺角人語一二三

無可否認,「中港城」的打油詩,無論在韻律、主題和意象上都比「亞洲」和「世紀」更勝兩籌,既「精」準,又「語」帶相關,運用文字的功力確有一手。
「中港城」的詩以軟sell為主,集中描寫該夜總會好玩之處,並不老土討厭。該詩以四句尾字「睇、底、鬼、駛」一韻到底,讀來輕巧易記,加上適當運用廣東話用詞,倍感親切;而當中的「酬賓」和「細佬」更有雙重意義,既有歡迎各類客人的意思,也有男性生殖器官的內涵意味(「賓周」和「細佬」都是陽具的廣東代名詞),令人會心微笑。另一方面,「真空性感又露底,任摸任啜好盞鬼」則能具體描述當中的樂趣,而不流於空泛,意象上很能讓人想入非非。
相反,「亞洲」的詩詞則略嫌保守,而且只屬泛泛之談,當中「件件嬌俏」中的量詞「件件」有點殺風景,而「享齊人福」則好像回到粵語片年代,老土到暈。「世紀」方面,雖能運用到「專門店」和「蒲點」較入時的說法,但內容仍太過空洞,最後一句「賓至如歸在世紀」更是非常hard sell,讓人失望。

13.08.2006 旺角人語之三


13.08.2006 旺角人語之三

陀地靚妹集中營
參選美女專門店
新女最多天天有
旺角最佳新蒲點
賓至如歸在世紀

13.08.2006 旺角人語之二


13.08.2006 旺角人語之二

美女如雲任你揀
件件嬌俏又可人
天天盡享齊人福
包你嚟過都話盞

13.08.2006 旺角人語之一


13.08.2006 旺角人語之一

靚女酬賓多野睇
真空性感又露底
任摸任啜好盞鬼
阿哥細佬都啱駛

我看見壞人如何老衰敗

我看見
壞人
如何老 衰 敗
眼珠沒有方向
像死神趕時間塞進無明的空眶
稀疏的白頭多斷幾根
Devil’s hair再掩不住曾冷血的頭顱
四肢
撐不起支撐自己的支撐架
身軀
是被黃風蠶走的沙堆城堡

我看見
壞人
如何老 衰 敗
我可惜
很悲哀

16.06.2006 銅鑼灣


16.06.2006 銅鑼灣

Monday, August 14, 2006

30.07.2006 中環



30.07.2006 中環
「Make Love,Not War!」是六、七十年代反越戰的口號,它的厲害之處,在於企圖誘發人類「食、色,性也」的本能,大聲疾呼在床上發動「性戰」好過動刀動槍,非常符合地球生物的天性,如果人人都響應加入的話,大概呻吟聲就能震撼整個宇宙!難怪當年的反戰運動蓬勃到飛起。今時今日,反戰的口號竟淪落成「我們要打飛機,不要擊落戰機!」,這簡直是慘絕人寰!如果冇得Make Love只得打飛機,大概男人們都激動得要擊落戰機!況且如果有看過《平頭日記》(Jarhead)的話,那些千里迢迢到伊拉克打仗的海軍陸戰隊員,還不是閒時一邊打飛機,一邊打仗嗎?或者,寫這句口號的朋友們擔心Make Love太具「挑釁性」吧,搞不好更會誘發婚前性行為和強姦罪,這還得了?還不是躲在房角自我發洩更溫柔敦厚內歛含蓄,更符合中國的儒家精神?但大概家計會的捐精部職員會率先大叫:「唔好嘥呀,大佬!接住先......」

Thursday, August 03, 2006

Suicide Circle



生存最大的好處之一,莫過於能繼續迷戀自殺和死亡這類變態癖好;所以一知道日本電影《Suicide Circle》的DVD在香港有售,便心癢癢立即買回家看個究竟。這電影廣為流傳的賣點,就是開場震撼的一幕:54位中學女生手牽手集體跳軌自殺。即使你幾有心理準備都好,還是會為親眼睇住佢地跳軌而感到震驚;但導演溫子園的技巧特別,在自殺的場面中加入輕快的音樂,好似驚嚇親你講聲「唔好意思」咁。

《Suicide Circle》是一套「cult cult地」的電影,所謂「cult cult地」,就是在某些血腥場面上顯得誇張失實,就如《Kill Bill》中的噴血一樣;但又唔好以為電影全是搞笑,其實血腥暴力和「核突野俾哂你睇」的程度仍然爆燈。有一幕講一位太太在廚房切蘿蔔時,可能受到自殺念頭的影響,連埋D手指一齊切切切,冷靜而驚人。它既像偵探懸疑片,又似鬼片,又有少少校園feel,又有一些寫實,更有超現實,難怪有觀眾評論《Suicide Circle》不倫不類,唔知做咩。事實上,只要你連上電影的fans網頁(http://suicideclub.baptism-of-blood.net/),就會發現原來不少人跟我一樣,睇完戲後都有點茫無頭緒,不斷發問劇情和主題,可見這電影說故事能力之「厲害」。

話說回來,電影《Suicide Circle》之所以震撼,還是因為它的自殺題材牽涉了日本的社會狀況;據BBC新聞的報道,日本2003的自殺人數為32082人,比2002年的自殺人數上升了7.1%,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而在20至30多歲的年齡組中,自殺更是排在首位的死亡原因,因為這年齡組別的人死於疾病的比例很低。在2004年日本更發生一宗9位青年集體自殺案,BBC新聞是這樣寫的:「日本警方在東京西部和南部兩起集體自殺案件中發現九具屍體,相信他們是透過在日本的自殺網站聯絡上的,他們也用上了在香港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燒炭自殺方式。」

可見香港的「燒炭自殺方式」是如何聞名於世。

電影中反覆出現一句的對白:「Are you connected to yourself?」,則成為了電影主題的核心。有說導演溫子園對日本人超強的集體意識有意見,因此提出要人們「connected to yourself」,大概是要人勇敢地「活出真我」,不要輕易受他人、組織或社會影響的意思,這放在「集體自殺」的題材上當然適用,但對於「個人的自殺」呢,導演似乎沒有抱任何態度。

很難在這裡談《Suicide Circle》的故事脈絡,因為它曖昧不明,越接近結局,反而越模糊矛盾;簡單來說,整套電影就有賣弄官能和誇張血腥之嫌。但作為想了解一下日本社會文化和現象,這是一套還不錯可供思考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