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8, 2013

吳曉東﹣由電視到圖片社

Photo by Ng Hiu Tung/Eyepress





















前言:



在這個新聞圖片價錢低廉和攝影記者地位不高的香港,由吳曉東一手一腳創立的新聞圖片社亞新社(下稱Eyepress),可謂香港新聞攝影界的奇葩。由電視台的前線記者,到自立通訊社成為攝影記者,再成為多元業務的幕後總監,吳曉東總是帶點理想主義的精神,和對新聞事業的一股衝勁。在這Eyepress十二年的苦拼和博弈之間,他腦裡其實只想著一件事:如何堅持讓新聞攝影發揮得更好。他更計劃成立基金,提昇攝影記者的質素和地位。



不講不知,吳曉東加入新聞攝影行列,原來是受兩位本地攝影記者的啟蒙:余偉建 (Vincent Yu) 和曾顯華(Arthur Tsang)。「當年我仍在TVB做新聞,菲律賓發生了第二次人民革命,公司就派我去馬尼拉做統籌。」有一次他帶上相機走到示威場面觀察,剛巧遇上美聯社的香港攝影記者余偉建,被他的工作模式深深吸引:「我見到Vincent在現場拍照、即時寫圖片說明兼傳送圖片,可以一個人很快地向全世界發佈新聞,並由自己判斷和決定怎樣處理新聞,感覺很具挑戰性。」當時吳曉東已對電視的採訪工作有點意見:「做電視新聞的流程其實頗長,由現場採訪、寫稿、剪接、編輯過目等等,直到六點半新聞出街,中間需要經過很多人,不是一個人便可控制報道的走勢。而且,我也開始厭倦要在鏡頭前表演的感覺。」



剎那間,吳曉東便決定當一個攝影記者,他更熱情得想即時見工:「當時我請Vincent介紹美聯社的攝影部主管給我認識,我就問她怎樣可以加入美聯社當攝記呢?她著我寄一些攝影作品給她看看。」後來他勉強湊合了十多張底片再掃瞄電郵給她,不過美聯社主管表示暫時沒有空缺,著他等一下消息。「等了一年多,開始構想如果美聯社不聘請我,怎樣才可以做到攝記呢?我便想到,應該先辭職到周圍拍攝,建立一下自己的portfolio,將來或者再有機會。」於是便在20017月正式辭職。



或許大家還記得歷史的演進。2001911日,美國發生了該國本土最嚴重的恐怖襲擊。當晚得悉消息的吳曉東簡直晴天霹靂:「為什麼我會辭職?為什麼我總會跟這些大新聞擦身而過?很後悔,那時感覺真的時不我予,心情很辛苦。」於是經過一晚的腦交戰後,第二天他便隨即買了第一部數碼單反相機和鏡頭,決定隻身飛去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採訪阿富汗的難民,他們因為911後美軍轟炸阿富汗而逃難到巴基斯坦。



來到白沙瓦,他親身體會到當攝影記者是很危險的事。「以前做文字記者感受不到,因為有時可以在公司收料,但攝記一定要在前線才可拍攝到,要冒好大的險。」他的一段經歷更讓人神傷:「有一次,有班記者想由白沙瓦進入阿富汗觀察一下,他們租了一架巴士,當時我一個阿富汗的路透社攝記朋友也有問我去不去。我當時想過,我沒有買保險,路途又遠,所以回覆說會考慮一下。怎料,最終那十幾位記者和攝記,還包括那位路透社的攝記朋友,中途遭到伏擊,全車人罹難,深深感受到做攝記的危險。」



不過,就在白沙瓦,吳曉東再次相遇他另一位啟蒙攝記Arthur Tsang:「初時《蘋果日報》並沒有派記者去採訪,他們都用我的圖片,後來他們就派了Arthur過來。」原來早在學生時代,他與Arthur已有一面之緣:「當時我仍是新聞系的學生,與一批大學生帶短波收音機赴泰緬邊境給流亡的緬甸學生武裝組織ABSDF,期間在泰國的一個記者會上遇到Arthur。」從他身上,吳曉東感受到衝擊和啟發:「他當時是一個香港人駐泰國的路透社攝影記者,我簡直覺得他是英雄!原來香港人做新聞可以做得這麼遠,並不只限於香港。自此我便立志想做通訊社記者。」



之後在白沙瓦再遇上他,感覺很巧合:「Arthur教懂我很多東西。而且他真的很好人,他知道我作為自由攝影師,如果他拍得多,那《蘋果日報》用我的圖片就會較少,所以他會刻意拍少一點,或者我去的地方他就不去,讓我有更多機會去拍照和刊登,他對我的支持實在很大,我也很感謝他。」吳曉東形容,Arthur對他新聞攝影的生命很重要:「他是一個大師,在我眼中,沒有什麼難倒他。他是一個寶藏,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是他圍住的那條頸巾,所有東西都可以學習。最重要的,是他很謙厚,不會目中無人,好『大度』。一個攝影記者能做到這麼『大度』,真的大開眼界。」



從白沙瓦回來之後,Eyepress的名字終於在報章上曝光,吳曉東覺得可以繼續拍攝新聞,用供稿的形式發展。同時,他又開始認識到一些內地攝影朋友,希望內地的攝影師可以供稿給Eyepress,再轉售給香港或海外媒體,讓Eyepress的網絡可以伸延到內地,結果Eyepress便變成了一間新聞圖片的代理機構。他說:「你要想像那個年代互聯網還不太流行,圖片並不是像現在上網那麼多。除了通訊社,媒體要獲得一張內地的新聞圖片並不容易。」結果他們開始建立網站,而且還讓本地媒體免費試用。可惜的是,當免費試用完結後,大部份媒體都沒有繼續用Eyepress的照片。「後來我了解,因為幾大通訊社每年已佔去他們購買圖片的所有預算,已經很難再額外付錢去買。」



隨著網絡的急促發展,慢慢連香港的大媒體都不用Eyepress的照片,因為他們在網上已能找到很多:「內地的圖片鋪天蓋地,很多也是免費的,所以我們在香港的業務便好像『一支箭咁跌落嚟』。我們本來很想紮根於香港,見報於香港,但這理想未能達到,香港出版界的預算實在非常有限。」反而海外如歐美的市場至今仍可維持:「他們每張照最低消費也要五十元美金一張,有些去到港幣二、三千元一張,最誇張試過二萬元港幣一張,給一本法國雜誌做封面,是一張印度的塞車街景圖片。歐洲相對美國又高價一點,不少圖片也值一百元歐羅一張,所以幸好仍有歐美市場。」他說,中國和印度的圖片,在歐美的需求很大:「你很難找到一個國家的新聞,每天都會在所有報紙出現,就是除了中國和印度,所以他們的圖片對Eyepress來說很重要。」有趣的是,雖然互聯網和手機程式APP迅速發展,但仍無損圖片在歐美的銷量和價值:「在歐美,他們仍追求高質素的圖片,來支持他們高質素的出版。而且因為現在一張圖片可以在網頁、手機、雜誌、APP等刊出,每個項目的銷售都會收費,總數加起來便成會一個較合理的價錢。加上新聞網站講求即時性,好像《華爾街日報》的網站,它可以即時放十張馬來西亞國慶日的圖片,比起以前只有在報紙刊登一張,現在銷售的機會其實大了不少,但就更加要求攝記的圖片除了好,還要快。」



不過,單靠銷售圖片始終無法支持Eyepress,結果2006年吳曉東便成立了「戶外電視新聞網絡」(ONN):「當時Eyepress的業務真的跌到最驚嚇的點,好差好差。」一次去新加坡旅行,他看到機場裡有幾個播放廣告的大型電視,即時想到如果能夠一張張好大的新聞圖片播放出來,應該很有衝擊力。於是回到香港,他便跟IT同事研究遠程電視更新圖片的技術,而且每張新聞圖片還要有說明文字和標題,所以他特別強調這是「新聞」網絡。現在不少咖啡店、餐廳、酒店或商廈都可以看到這些電視屏幕,以及裡面Eyepress的新聞內容和圖片。「當時是一個好絕望的情況下逼出來的想法,而ONN又慢慢將我們的圖片業務拉回上去,因為商戶的電視都訂用了Eyepress的圖片。」



報紙雜誌不用自己的圖片,便自己搭一個平台來用自己的圖片。吳曉東的靈活和決心實在無法想像。今年一月,Eyepress也開始發展它的廣告製作業務,成立了Eyecon Asia廣告公司。吳曉東說:「因為我們電視的數目,在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加起來總共有600個,有一定的可能性做到廣告製作業務。但其實所有業務,最終也是為了Eyepress的新聞資訊服務。」那Eyepress的新聞圖片業務,將來的方向如何?「今時今日,我覺得新聞攝影不應只停留在一張硬照,而應該是多媒體(Multi-media)來的,它可以結合錄像和硬照最美麗的部份,然後將一件新聞事件還原,那是最完美的。」但他強調這不等於認同有些傳媒要求攝記既要拍錄像,又要拍硬照:「那不是Multi-media,而是Multi-task,但卻沒有Multi-payment,這是某些機構濫用了攝記的職能。如果那機構真的想發展這方面,應該認認真真給予攝記發揮空間,只要用一部相機,做完拍攝和錄影,而且出來的報道,不是錄像還錄像,圖片還圖片,而是很圓滿地結合兩件事。」



一位本來享受前線新聞工作的人,最終卻走上了幕後總監之路,吳曉東有時也覺得很無奈:「如果將來Eyepress成功的話,可以享受到這件事的人不是我,但我也不介意。如果我有機會再投入新聞工作當然是好事,但始終我要營運好間公司,如果當初無建立ONN而有今天的成績,Eyepress可能已經不存在。」



吳曉東在Eyepress掙扎奮鬥了十二年,當中也經歷過不少抗拒和內心掙扎。「當你離開一間好大的機構,才發現所謂樹大好遮蔭是真的。當初Eyepress要申請一些大型活動的採訪,經常被人RejectReject Reject,他們既不知道Eyepress是什麼來的,也不知道你拍完的圖片會放到哪裡。另一個尷尬是旁人奇怪的目光,他們會想吳曉東拿著相機做什麼呢?其實是一個頗大的心理關口。」但讓他覺得自尊最受傷害的,還是行業內對他的抗拒:「那時我們很努力想Eyepress與幾間通訊社看齊,成為通訊社之間聯合採訪的一員,但當時三大通訊社的圖片主任發電郵阻止,說這是通訊社的一貫做法。這件事令我覺得最難受的,是這幾大通訊社給人一種貴族的感覺,為什麼大家都是做新聞攝影,會有貴族放不開的架子?至今我仍耿耿於懷。」



不過,最大打擊的一次,大概是他的戰友、攝影記者謝家賢在2008年猝然離世。「個人來說,失去了謝家賢,是我人生裡一個很大的遺憾,因為我總是希望在Eyepress成功的時候,可以和他分享成果。」至今,這個傷口依然隠隠存在:「我現在仍很難面對他的媽媽,因為我和謝家賢的關係好像兄弟一樣,只要她見到我,就會想起謝家賢。每次看到她都像忍住痛苦微笑,我實在忍受不了這種感覺。」在Eyepress的辦公室門口當眼處,牆上仍然掛著時代周刊(Time)在2007年一個新聞特寫的版面,主角是當時準備連任特首的曾蔭權,而版面中的照片正是謝家賢拍攝。「雖然他走了,但他的新聞圖片仍繼續有人用,這是一件很特別的事。到今日,在每個月的海外銷售報告,仍經常見到謝家賢的Byline,便總覺得他仍在默默支持這間公司。」新聞圖片本是紀錄生命軌跡,但原來它也可以是生命的延續。為此,吳曉東希望兩年內能成立一個基金,惠澤行業:「我希望以謝家賢為名成立一個基金,除了紀念他,也希望可以訓練本地攝影記者。這是一筆入門的基金,期望足夠在兩年內支持到兩個攝記做一次海外的訓練或進修。」



想幫本地攝記,是因為吳曉東對他們懷有感情,總遺憾他們恨鐵不成鋼:「我經常覺得『好唔抵』,為什麼香港的攝記總是被人困在香港呢?即使到海外採訪,他們又被文字記者帶著走,記者說要去東就去東,說要去西就去西,連到餐廳食飯也要記者替他點菜。為什麼不能再獨立一點,成為一個能獨立採訪的攝記呢?我熱愛這個行業,作為行業的一份子,我愛屋及烏,希望基金可以改變到業內生態的不平衡。」

(本文的濃縮版刊登於4月號《攝影雜誌》)

6 comments:

Bobby said...

致敬!

Anonymous said...

你幾時返香港?

Anonymous said...

文章好長,精神好差,沒有看!
我部遊戲機收到一個call,icon大大個:中國香港政府??..
波夫波:請你回應一下

Unknown said...

www1030

ugg outlet
hugo boss
christian louboutin outlet
adidas yeezy
longchamp outlet
ugg outlet
coach outlet
adidas nmd
ugg boots
canada goose outlet







slono said...

review visit their website click Going Here check here linked here

tatesh said...

u0p37e7s95 z0d69k8o77 j3i22g8b27 d6y56e3b20 w3p59l3u90 d3j03m8g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