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談《達文西密碼》好像out-dated到不得了,我的立場簡單:小說刺激好看,已很久沒有追小說的感覺了,整本書開始的三分之二能一氣呵成;電影則只服務於小說和作者Dan Brown,斥責導演和演員表現不濟,不太公平,背後的幕後黑手仍是不懂電影的Dan Brown。
關於小說的爭議,讓輿論最反感的地方,是Dan Brown在小說的前言裡,不斷強調故事背景的真實性,尤其是有關歷史文化藝術宗教這部份,這當然引起不少專業及宗教人士的反彈。我反而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他們不把前言也看成小說的一部份?這明明白白是一本小說,從第一頁開始就是了;這種「仿紀實」的形式已不是新鮮事了,沙特的「嘔吐」、卡繆的「瘟疫」、芥川龍之介的「河童」等,都在開章明義聲稱,以下的故事是真實的紀錄或日記,讓讀者讀起來更有真實感。我甚至覺得,Dan Brown為自己的小說公開辯護時,仍是以小說家的身份在「伸延創作」,他要誠心的相信小說,才能成就小說的傳奇;就如哈里波特的作者J.K.Rowling,她要充份相信Harry Potter的存在,才能把人物寫得更有血有肉。
不過爭論還是帶來好處,讓我們透過不同的渠道了解宗教和歷史。《達文西密碼》小說出版後,不少「解碼」式的書藉不斷出籠,指出小說的種種歷史錯處,並為天主教的立場辯護。「聖血與聖杯之謎──公審《達文西密碼》」當然就是這類書的一夥,但卻不同於坊間只有「反小說」的觀點。
首先,編作者Dan Burstein是一位有經驗的記者,他採取多角度的立場,把不同專家和宗教人士的文章、訪談和報導撮要及集結,所以讀者不只看到反小說情節的觀點,還有正統歷史的說明,以及比小說情節更誇張偏離的推測,讓讀者有更廣更闊的視野。
第二,書本不只是狹隘地針對《達文西密碼》,更不是把小說逐篇逐句揪出來鞭屍,而是以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宗教歷史文化的真相,所以篇章是以《達文西密碼》帶出的爭議作為選材,例如第一章討論的,便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的真正身份(究竟是妓女、耶穌最親密的門徒,還是耶穌的妻子?);第二章討論的是有關基督教神聖女神的傳統(究竟天主教與基督教中,女神和女性的形象是否曾被抹煞或抹黑?);第三、四章則是「失落的福音書」和「基督教早期」,當然是討論近幾十年不斷出土的幾篇重要福音書,掃描出基督教成立之前早期的教義面貌;以後當然還有討論達文西、隱修會及聖殿騎士團的歷史及傳說等,也相當全面及詳細 。
這本445頁的書本,雖然只是撮要和集結的入門書,但對讀完《達文西密碼》後有疑幻疑真感覺的讀者,肯定有撥開雲霧之效,眼界大開。
3 comments:
波夫波,還好嗎?
有空掛個電話吧.
yeezy 700
golden goose
jordan travis scott
supreme clothing
authentic jordans
hbrt651v1ss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