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得從那位伯伯開始。
伯伯就坐在研討會的前排第一行,正對著幾位講者和寬大的幻燈屏幕,彷彿沒法跟講者面對面交流會成為他的遺憾。講者發表完畢,伯伯終於發言,內容早已忘了,整體印象卻是條理清晰,不是一般維園阿伯;還有,年輕時他曾熱愛攝影。不過,最難忘還是他的一句:「真覺得這是時代的錯配,我們以前沒有這些交流,現在唯有來懷舊一番。」
那是《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的座談會,題為《後九七中港澳藝術攝影》,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的一號活動室,一個類似地下室的地方,像隱喻了香港攝影的發展和被重視程度;卻吸引了約百名市民進場,讓人感動。
以「時代的錯配」來形容似乎略嫌誇張煽情,但相信香港攝影人對這樣一個大型攝影展還是覺得等得太久。這還真的要感激黎健強與黃啟裕兩位策展人的無私付出和貢獻,真心希望整合香港當代攝影師和藝術家不同風格和類型的攝影作品,好讓大眾和行家能有所認識、觀摩、分析及參考,為未來香港的攝影發展打好基礎和理出頭緒。
可惜,暫時仍未感覺到《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在香港造成一種聲音,即使在攝影界內也只有各人互通消息的份兒,卻仍未見過關於今次攝影展的評論或深入討論,彷彿香港的藝術評論人、攝影教育者、雜誌編輯等都走錯了地方,湧到旁邊維園的工展會排隊執平貨,然後再評論一下究竟是炭燒鮑魚抑或燕窩蛋撻才較美味。難怪研討會的其中一個討論話題,正是香港攝影評論的匱乏。
座談會裡來自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的李銳奮教授說,澳門比香港幸運的地方,是澳門的報章仍有關於介紹和評論攝影的專版,但較不幸的,就是這些攝影版很多時都被各大攝影會輪流瓜分,而且大部份都來自「畫意攝影」流派。我想,這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相比香港,攝影版早已是香港報章的絕跡恐龍,連藝術版都在掙扎求存了,取以代之則是消費、消費和消費。
當然,現今香港仍有幾本雜誌以及攝影網站為攝影發聲,但都流於介紹文章(尤以器材為甚)較多,評論文章較少,而且質素參差,網友的評論大都流於口號式的漫罵或奉承句子,最普遍的回應評論大概便是「老師,你好!謝謝!」,連較像樣的一般攝影評論都很少。與會的馮漢紀先生說,香港的評論只有review,卻沒有criticism,真是一矢中的。反觀國內的攝影雜誌真的百花齊放:《映像PICS》、《上海攝影》、《中國攝影家》、《影像IMAGE》、《藝術世界》等,皆是辦得出色而深入的攝影或藝術雜誌,每期都有不少評論及專題文章,也孕育出不少攝影評論人,讓人讚服。香港曾經出現過的《娜移》以及最近由pH5攝影團體出版的兩期《pHi》皆是難得一見深入的攝影專刊,但可惜只能曇花一現,未能成為一種風氣。
有說現代數碼攝影普及化前所未見,在幾乎一人一相機的情況下,攝影評論卻倒轉「百萬人都沒有一篇」,實在遺憾。是香港攝影雜誌的讀者視野過於狹隘,還是雜誌老闆的視野從沒增長過?座談會中有與會者認為攝影評論是有市場的,只是老闆付的稿費太低,根本無法養活一位全職評論人,也感到不受尊重。當然,我們無須期望在香港可以單憑寫攝影評論便可糊口,大概連最普及的電影評論人都無法做到這點,那簡直是天方夜談;不過,過低的稿費大概也反映到老闆們對攝影評論的重視和尊重程度,更缺乏對香港攝影界的承擔和視野,這也是香港第二代人的問題:短視、功利為上、自以為是。
我們值得有更好的攝影雜誌和攝影評論嗎?不錯,選擇這世道是艱難而孤獨的,也由衷感謝肯出資的老闆們,搞雜誌談攝影在香港肯定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抱著「我已辦了一本雜誌,攝影文化就由其他攝影人去推動」的心態,或者是「我就是老闆,我有我的經營手法,你咁叻不如你做呀」的想法,那就不如不做好了,反正香港傳媒的風骨和視野早已埋在市場底下,多一個這樣的老闆只會加強我們的近視,讓我們對前景毫不關心。「賺錢」與「高質素」與「普及化」並不一定是相生相尅,相反往往更可成正比的利好關係,當然不是每位老闆都有這種天賦與才能,但我們還是有權期望香港的攝影雜誌辦得更好。
有指香港的攝影人過於低調,即使已有發表平台仍不肯站出來面對群眾,這話不假,相信部份年輕攝影人仍缺乏自信和嚴謹計劃,面對傳統的印刷媒體,仍然有種高不可攀的感覺,這無可厚非。但從另一角度看,傳統媒體又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空間,專業的態度,開放的平台和嚴謹的相關文章與配套,令攝影人有信心和尊嚴地讓自己的作品在該平台發表?我們不能一味推諉別人,卻不反省自己的品牌,這實在太過可悲。
可喜是網絡的發展能讓我們漸漸走出這種困境,香港不少攝影人都擁有自己的博客或網站,發表攝影作品和評論已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外國不少圖片編輯都會透過Flickr圖片分享網站來尋找有潛質的攝影師,也有不少攝影博客介紹和評論關於攝影的最新消息和作品,如Conscientious weblog裡的Jorg Colberg就曾與不少攝影師對話,期望更深入了解各攝影師的理念和作品意義。最近Jorg也發表了一篇名為《Things I'd love to see more/less of in 2009》的entry, 非常有趣:
Things I'd really love to see
less of in 2009:
1.b/w photography that looks like it was shot in 1975
2.vernacular photography as a freak show
3.meandering "discussions" about photography and its supposed relation to "facts" (or "realism" or [Photoshop] "manipulations")
4."on-demand" "self-published" photography books
5.entertainment photography posing as art
6.typologies
7.photography criticism/writing that starts of with and/or quotes excessively the usual suspects (Roland Barthes, John Szarkowski, Walter Benjamin, ...)
我的願望是,希望2009年世界和平。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