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8, 2015

一眼白布

死者遺體送往殮房暫時安放。劉永明攝/蘋果日報/2015-4-4

















或許這樣的一張新聞圖片,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你們的關注。世上一天的生死多如繁星,轉角的醫院白布擔架床一瞬又怎會吸眼吸睛?它只要被你的眼頭邊緣稍微掃到,就已經轉頭望向另一虛空角落。如果連一秒都不能停留我們的注意,又何來產生意義、引起情緒、鼓勵反思?作為攝記,作為讀者,大概我們也曾質疑這樣的照片對社會有何意義。

不過,如果在那幅既薄且重的白布之下,是我們認識的同學、好友、親屬、摯愛,那又會是怎樣的答案。我們一向認定報紙雜誌這類傳媒為「大眾傳媒」,受眾是人多勢眾的「市民」和「市場」,「新聞價值」是一套決定「大眾」應關心什麼話題的概略標準。某新聞照片能在媒體出現,代表它有一定的說話要向公眾訴說。可是這張照片,明顯是私人的,它只向認識郭俊麟的朋友與親人訴說:他在那裡!他已不在這裡

作為攝記,從不想像我會對這種照片產生情緒。但今天,這照片也卻成為了我的一種憑吊與渲洩。看著它,始終給你一種異樣的感覺,那曾經堅強爍爛卻又帶著悲劇的生命,被兩位大概素未謀面的醫院阿姐運送著,彷彿床上的是沒有絲毫生命氣息的死物。對的,他已死了。那近乎是一種確認,一種證據,一種侮辱,一種侵犯;雖然我根本沒看到他的臉,而只是憑著相念相信攝記的專業可靠。一旦當你得到確認,眼淚慢慢的滾下來,悼念的儀式便開始了,而釋懷與淡忘也緩緩而生。

若你現在問我,這樣的新聞照片仍有意義嗎?或許,這不是一般廣義上的「公眾意義」,但我依然相信,它是重要的,即使它可能只是對城市中的幾個人在說話。


(以文悼念友人Andy,願一路好走,有緣必再聚。)

Sunday, February 08, 2015

關於「勾犀科實」的一點絮語



























關於「勾犀科實」的一點絮語:

(一)
18754月,法國著名靈體攝影師愛德華.伊西多.巴傑特(Édouard Isidore Buguet, 1840-1901)被控造假,巴黎警方搜出他用來偽造靈體照片的2個假人公仔和299張用卡紙製成的人頭肖像。巴傑特在庭上承認控罪,指自己是以「雙重曝光」的手法,把扮成鬼魂的助手或公仔「加入」照片中。最終法庭判巴傑特入獄一年和罰款500法郎。雖然如此,一批他的舊顧客拒絕接受現實,深信巴傑特的照片拍攝到的,正是他們痛失的至親至愛,並認為控罪背後涉及政治陰謀和宗教清洗。

(二)
心理學家金柏利.瓦德(Kimberley Wade)在2004年完成了一項心理實驗:瓦德邀請被訪者談談自己兒時的記憶,事前則要求被訪者的家人暗地裡把幾張他兒時的照片交到研究所。研究人員把部份照片修改過,將被訪者的影象放在他從未到過的地方,然後逐張照片與他對談,讓他談談照片中兒時的經歷。研究結果發現,在為期三星期的實驗裡,至少有一半的被訪者,即使面對著被修改過的「虛構照片」,最終仍然能慢慢「回憶」起照片內小時候的「經驗」。

(三)
王維林以身擋坦克的照片廣為人道,但民運人士方政卻對此感到不滿:「這個情景和我所經歷的,是兩個畫面、兩個結果!」他憶述,當年與學妹離開時,突然發現坦克,將學妹推開後,自己雙腿卻被坦克繫着拖行,「坦克最少有34人駕駛,如果不是蓄意傷害,它是可以停下來或轉彎,可惜它沒絲毫退下,造成大量學生傷亡。有些半個腦袋飛出、有些面目全非、有些被壓成肉餅,有些就像我當場失去雙腿……這才是六四最有代表性、最真實的畫面,大家別忘了這一幕」。

(四)
據說是無以名狀的一團什麼
凡人用眼睛
從虛無凝視出透明的圓  或方
嘴巴卻開開合合
外部的力量原來自我們的內在
相信的就見到證據

據說那是無以名狀的一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