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
霧非霧
街市街
食零食
吃小吃
飲熱飲
凍肉凍
白蘿白
畫油畫
油白油
打巴打
刷牙刷
拍球拍
飛機飛
袋膠袋
釘書釘
愛造愛
Friday, December 16, 2011
Sunday, December 11, 2011
2011.07.29 Devizes, United Kingdom

2011.07.29 Devizes, United Kingdom
聽說每年不少人到麥田圓圈參透「上頭」的意旨,究竟是2012還是2017世界末日實在是難以分曉。某些人坦言感受到更高文明的和諧穏定超教化,也有某些人聲稱得到土星人的億萬光年勁祝福。雖說地球已經回歸太陽系十多萬萬年,但其實地球人卻根本從未見過真正的外星領導人。不過即使他們不能握手枱底磨腳打眼色,但仍樂於揣摩麥田圓圈對邊個最有益,左邊一句是屬聾的糖醋輸錢小乳豬,右邊一句是清袋的檳榔共低B,究竟誰是誰非還是要等埋個天話你知,反正有云地球人剩係識耕田打水食粟米,整場遊戲根本是豬是狼是場夢,唔怪之得圓圈一定要出現在徧遠的麥田,因為外星人早播了小農DNA在眼前。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11
《桃姐》(A Simple Life)

在英國實在很難看到新上映的港產電影,之前的《3D肉蒲團》算是例外中的例外,期待已久的《竊聽風雲2》和《奪命金》也只能望Trailer止渴,希望回到香港時已有DVD出售。
聽說人在異鄉格外思念老家,此言果然不虛,雖云世界已漸趨平坦,但地球人的身份認同似乎有排都未上大家的身,除了《天煞﹣地球反擊戰》和《明日之後》以美國人為首的地球人會突然團結一致之外,好難想像平時一個養番狗的英國人會無端端好想睇周星馳、韋家輝和黃子華的作品。所以,當我知道BFI倫敦電影節會放映許鞍華導演的《桃姐》,還是本能地即刻買票入場Lur飯應。
電影《桃姐》延續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平淡樂觀風格,也繼承她對社會題材的關心,這也是電影好看的原因之一。即使《桃姐》談的是生老病死,背景也是不少人聞之色變的老人院,但導演總是能減低現實環境的黑暗面,而把嚴肅的社會和人生問題拍得淡然而富有人味和趣味,而且比《天水圍的日與夜》更幽默更富童趣。難怪有人說許鞍華具有香港導演少見的烏托邦和豁達精神。有趣的是,同樣有拍社會題材,邱禮濤的電影卻充滿憤怒、控訴和悲觀的意味,他的《等候董建華發落》簡直是一種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相比之下,到底是許鞍華美化了現實的困境,逃避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還是邱禮濤過於主觀憤怒,少了人生智慧來處理社會問題?
許鞍華電影中的老人院相當合符現實情況,設備簡陋環境擠逼,但有好人也有壞人;不過,整體來說,電影中的老人院形象還是傾向美好的一面較多,如果我老年能入住這間老人院,也算是前世的積福了。導演也沒有借勢批判不孝子女送父母到老人院,恰恰相反,許鞍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正正覺得老人院的重要性:
「香港最近這幾年太多老人了,老人院的設備可能還是一樣,但工作人員跟老人的關係好多了,家人把老人送到老人院也不會內疚,比較正常。這種安排解決了擔心和顧慮,家人和老人的關係也會好一點,他們的生活也會好一點,應該是這樣的。現在的老人壽命很長,家裡照顧不了是應該送到老人院的。」
這正是她一向的立場:很少站在道德高地來批判大眾的倫理標準,反而是著墨於小環境中的小人物要如何自處,所以不要期望這是一齣思考安老問題的社會批判電影,導演明顯沒有這種意圖。但無論如何,許鞍華能夠以這類社會題材作電影骨幹,還是十分值得欣賞,因為實在買少見少了。她總讓我想起英國老牌導演Mike Leigh,這位堅持寫實風格的導演,同樣能在淡然的生活中營造輕鬆的氛圍,大概他一把年紀早已看透世情的起落,他的上一齣電影《一年未緣》(Another Year)以春夏秋冬來演繹他的人生化境,完全可感受到他的心如止水的地步。早前則在倫敦看到他再次執導的舞台劇Ecstasy,整個劇場正是一班藍領朋友在勁煲煙和勁飲酒的情況下不斷瑣碎對話,簡單得來卻滲出淡淡頹廢的哀愁,可謂功力深厚。有趣的是,這兩位導演也被評論認為是深受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影響,想來也不無道理。
近年許鞍華的電影都投入不少自我處境的觀察和想法,所以人到中年才拍出《女人四十》這齣經典,大概《桃姐》也是她對年老女性心態的投射吧。戲中的桃姐具尊嚴、樸實、忠誠、謙卑又帶點幽默,即使最終離逝了,總是覺得她活得豐碩而不枉此生,這大概是導演對自身如何活得簡樸而有尊嚴的想法吧,電影的英文譯名是A Simple Life,可謂一矢中的。
《桃姐》比《天水圍的日與夜》更好看的地方,再於她更強調了香港生活中的幽默細節,印象最深肯定是劉德華第一次在辦公室裡被誤認是裝修冷氣技工,以及第二次在茶餐廳被誤認是的士司機。尤其是茶餐廳這段小情節,伙計大叫「差佬抄牌」或「邊個泊車」確實時有發生,相信這是香港的獨有特色,也老土地讓身在外地的我陪感親切。
不過,坦白說,我最不喜歡的地方便是電影中太多明星客串,而且有時是過份「港產片式」的刻意加插,致使我們看到黃秋生便是黃秋生,而不是一個老人院老闆,也連帶連劉德華也打回劉德華的原形了,削弱了電影一直營造的氣氛,我不知道導演是否想讓觀眾突然抽離片刻,還是想添加一點港產片的氛圍和風格?
最後,我不再談葉德嫻了,她肯定是實至名歸;至於這電影,也肯定是我今年的推介之一吧!那范太呢?現在她也不支持唐唐了,還有什麼資格取代桃姐照顧少爺幾十年?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