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1, 2011

救救Jafar Panahi和其他被捕伊朗導演



著名伊朗導演Jafar Panahi 2010年被伊朗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和「宣揚反政權」為由被拘控後,幾日前上訴庭宣佈他上訴失敗,維持原判,Jafar Panahi被判六年監禁及二十年不准拍電影、寫劇本、與傳媒溝通及離開國家。作為熱愛欣賞電影、以及欣賞他的電影《白汽球》和《OFFSIDE》的一位小觀眾,不能否認這是一項讓人絕對心痛、悲憤和沉重打擊的判案。 今天我入場看了他在上訴期間,在家軟禁時偷拍的錄像《This is not a film》,更是讓人心酸難過。他在電影中表現出對電影創作的熱情,對自身處境的自嘲,以及樂觀開懷的精神,令人震憾,久久不能釋懷。《This is not a film》雖然只在他的家中拍攝,而且也只是一天內的生活,但卻一點也不沉悶,透過他有趣的生活細節,與律師和友人的對話,嘗試演譯未來劇本的舉動,以及回顧自己的電影片段,可以感受到他嘗試在局限中尋求突破的精神和困惑。電影稍後再詳談吧。

今天,我們以為言論自由是必然的,甚至有人認為某些現代社會是「言論自由過多了」的評論,要相當小心。請謹記得部份政權和統治者總是想辦法限制資訊流動和多元言論,認為這有助統治和安定,卻犧牲了不少創作者和推動社會進步者的生命和自由。你願意生活在只有一言堂的社會嗎?你願意政府限制了你的知情權而讓你有所損失嗎?所以請謹記,也得好好珍惜和維護我們現有的言論自由,小心監察和行事。這裡,還先請各位多多支持簽個名,要求釋放伊朗導演Jafar Panahi!感謝!

釋放Jafar Panahi簽名運動: www.petitiononline.com
《This is not a film》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HGu8HLK6s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揭曉:《我的華麗皮囊》

揭曉!原來《The Skin I live in》 港譯《我的華麗皮囊》!好悶!又唔知做咩!
我還是喜歡我的幾個譯名:
A)膚換愛
B)我住在美膚
C)論盡我塊皮
D) 謀殺親膚
E)膚來換去

電影詳情請參考:http://ballkafka.blogspot.com/2011/09/skin-i-live-in.html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A Sign of Struggle: Photography in the Wake of Postmodernism


David Hockney 《Photography is Dead. Long Live Painting》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攝影」?要探討這題目可不容易。「後現代」本身的定義也存在著不少爭論,普遍認為「後現代」藝術是對舊有「藝術」形式、框架和意識形態的顛覆和挑戰。不少人認為藝術作品要具有固定單一的主題、完整的中心思想、作品的原創性等等,皆在「後現代」藝術裡一一被推翻。部份「後現代」攝影師未必對照片中的內容、美感或構圖等感到興趣;相反,他們是在挑戰攝影本身長久以來作為一種媒介而形成的習慣、潛規則或隠藏的價值觀。或許視覺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已累積得夠一個份量,足以讓人們去思索和反省前人在視覺圈裡的所作所為,所以才有Richard Prince局部翻拍萬寶路香煙的牛仔廣告,作為反思廣告在美國總統列根時代中男人的形象和價值;又或者有Cindy Sherman以自拍表演來探討主流電影中女性角色被典型化的問題。同時,又因為這些創作人通常以攝影的方式來再現和反思攝影媒介本身,所以我又喜稱之為「借力打力」,部份作品便因此造成諷刺或戲謔的效果。

倫敦V﹠A博物館正舉行一個名為「A Sign of Struggle: Photography in the Wake of Postmodernism」的攝影展覧,其實它是V﹠A另一個大型展覧「Postmodernism Style and Subversion 1970-1990」的前傳小分支,這個後現代大展我還未有時間看,但這攝影小展則早已參觀過,作品雖少卻定位清晰,它把「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定為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個重要潮流,策展人挑選的作品,主要是利用攝影來諷刺或幽默攝影媒介本身,或者探討大眾文化和各種機構怎樣利用攝影。大部份作品是開放解讀,所以也容易被認為是故作高深,單看影象未必明白或領會,有時還得說明文字輔助。展覧的序辭把展出的作品分成三類:1)透過「引用」或「戲謔」或「挪用」前人作品的字句或影象,來讓觀眾留意媒介的習性和限制;2)刻意地結合自然與人造技巧;3)建構場景再拍攝。

大概是規模不大的關係,感覺上這展覧是具教育意義多於整理攝影歷史,很適合我這類初學者,而當中仍不乏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David Hockney 1995年的作品《Photography is Dead. Long Live Painting》則被放在入口的當眼處,單看題目又以為是「攝影已死」的陳腔濫調,不過作品看來則頗有趣和複雜,結合了攝影和繪畫的元素,照片展示了一張向日葵的照片和一幅向日葵的水彩畫作,既呼應了梵高的名作,也玩弄了透視。然後他又刻意把這張照片噴墨打印在水彩畫紙上,模糊了攝影和繪畫的界限,即使題目戲稱「攝影已死,繪畫長存」,實際這幅作品卻是一幅噴墨打印在水彩畫紙上的照片,而照片裡又有一張照片和一幅畫,想來讓人頭昏腦脹但卻又很有趣。


Clare Strand《Signs of a Struggle》

另一組很喜歡的作品則是Clare Strand的《Signs of a Struggle》,她從警方的科學鑑證和犯罪現場照片取得靈感,質疑這些所謂「證據」的照片也有其局限。她一系列的照片模仿了這類型照片的特質:黑白,閃光燈,檔案式的痕跡(如釘了文件夾的洞,或有萬字夾的生銹漬等),以及在照片上畫上莫名奇妙卻猶如科學標示的符號。整個形式都讓你以為真的看到了犯罪現場的照片,實際上照片要表示的是什麼,卻根本是個謎。這讓我想起當年美英指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還以衛星圖片作證,圖片上標示了各式各樣的標籤,指伊拉克有生化武器,還具備去菌裝置車輛,最終卻發現只是滅火裝置。當然,此時伊拉克薩達姆早已被美英推翻了。普羅大眾一向認為「有相.有真相」,一般情況而言這既合理又無可厚非,但有時照片卻倒成了謊言的幫兇。不過,還請謹記:照片無罪,人才是真正的罪過。不要被形式騙倒,還是多看多想吧。

Wednesday, October 05, 2011

英國騷亂



如今,英國騷亂總算暫時平息了。

當然,事件之後,還有長長的爭論尾巴。關於為何發生這次騷亂,關於如何處罰破壞者,關於怎樣監控社交網站,關於奧運保安能力問題,關於警方錯誤引導傳媒理解馬克·杜根被擊斃案,等等等等。

不過,坦白說,我感受不到十分緊張的氣氛。即使是本能地提高了警覺,但其實都是身邊朋友或傳媒營造的氛圍,讓我提升了丁點兒腎上腺素。

一位住在倫敦很久的內地同事跟我說,這次騷亂,比他經歷過7/7炸彈恐怖襲擊更恐怖、更讓人害怕。他說,地鐵炸彈爆炸,也只是局限在一個區域,它不會擴散;但群眾暴亂,像快閃的游牧民族一樣,四處亂竄,無所適從,也就更令人心惶惶,因為你總是無法判斷,他們的下一站是否就在你附近。我沒有身同感受,但還是點頭稱是。

我家位在New Cross,屬於倫敦的東南區,正正是今次騷亂其中一個重災區附近。鄰近的Peckham和Lewisham區域都受到較大的破壞,幸好我家範圍卻相對小事。事發的那個星期一,我有事忙著,下午外出到KingCross開會,然後在外吃飯也一直沒遇到任何異樣;直到晚上十點左右回到家,看到網上新聞和朋友的短訊,才知發生了騷亂。最終,我只知道附近一間大型連鎖影音電器店Currys遭砸爛玻璃,現在已停業維修。而同區的不少小商戶,也在之後幾天提早關門,擔心受到滋擾。

不過,當你走到另一個破壞最嚴重的區域Croydon,情況可不一樣。一踏出輕鐵站來到London Road,你會看到街道兩旁的不少商店都釘上了木板,以遮蓋他們被捽破了的大大小小玻璃窗。被破壞的店鋪規模不分大小,有大型連鎖服飾店,也有自顧經營的小型外賣店,在全球化下真真正正的無分彼此。你還會看到部份店鋪根本從未清理,像蜘蛛網般的玻璃裂痕,依然映襯著街道上肅剎的路人。對,街上的人其實很多,但空氣卻出奇地寂靜;即使有人說話,也不會高談闊論,彷佛怕觸怒了什麼似的。在路上遇到一位女士拖著她的兒子,一邊派發引述聖經語句的傳單,希望讓主的愛減輕居民的憂慮,一邊問路人:「我們的Croydon受到騷亂破壞,你覺得怎樣?」,彷佛正在做街頭問卷調查。後來她對我說:「這裡有六幢建築物燒毁了,但街上的人們都好像沒有表情,沒有情緒,他們對這件事過於沉默,我希望他們表達一下自己。」

也許,Keith Lobo是個懂得表達自己的人,才會對我諜諜不休。Keith在Croydon開了一間肉檔,隔條街便是其中一幢燒毁了的樓房。警方在星期五解除封鎖後,他才獲准走到店內收拾爛攤子。他的店其實沒受到太大的破壞,只有向街的兩幅大玻璃被砸壞了,但卻白白損失了好幾天的生意。「Silly! Silly Silly! 」(愚蠢!愚蠢!愚蠢!)他這樣責罵那班騷亂者,「表達意見沒問題,但影響了一般市民卻是荒謬愚蠢至極!」「我們今天都沒辦法做生意了,你看我的肉都過了期,今天也趕不及買入新鮮的肉吧!客人怎會買這些過期肉類?」「單單要修好這兩塊玻璃,便要二百鎊了!唉!」

聽著他的說話,我當然明白一位普通市民的憤怒和失望。來了倫敦差不多十個月,見證了不少大型和平遊行和小型騷亂,始終堅信能有表達自由是非常可貴的事。不過,有時又總嘆息他們好像經常選錯了對象和用錯方法。這勾起我在學校Goldsmiths College的一次經歷:一班學生為了反對政府削減教育開支,決定佔據自己學校的圖書館三日三夜,讓它無法正常運作。這個我很支持,不過我們同學之間還是有個疑問:為什麼不去佔據政府的圖書館而佔據自己學校的圖書館?是不是攪錯對象了?我問過他們,一位發言人說:「我們只想引起大家注意這件事,呼籲大家參與反對的行列。」

我不知道這次騷亂有幾多跟倫敦北部Tottenham區29歲黑人馬克·杜根被警察擊斃案有關,又有幾多是新移民與警政之間的矛盾?又有幾多是因經濟緊縮而引起?又有幾多是關乎新世代的表達方式?又有幾多只是無知少年在有樣學樣?我只知道一位女警在封鎖範圍站崗的時候,突然搖頭對我說:「It’s a mess!」(這真是一團糟!)

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什麼?在Croydon,我走過一間拉下半簾鐵閘的理髮店,店內確是只有「一團糟」可以形容,玻璃碎、報紙和各種雜物凌亂地佈滿地上。店主正打算自己清理及維修,有些好奇的街坊則探頭入內看看被破壞的情況,其中有好幾位也親切的問店主:「你需要幫忙嗎?」

回到較近我家的Peckham區,是另一個受騷亂影響較多的地區,也是著名貧窮和治安惡劣的南倫敦社區。當我們未到倫敦之前,早已聞其大名:「不要住在那邊」、「入夜後不要走過該區」之聲不絕於耳;甚至有朋友告訴我,他在英國讀書時,從來沒去過泰晤士河的南岸地區,因為治安太不濟了!

基於這類傳聞,我實在從未踏足過這個地方。今次來到,我見到四處都是皮膚黝黑的新移民,但主要的購物街道卻出奇地整理和清潔。我突然困惑,如果騷亂者真的在搞社會抗爭,為何要針對這些新移民和貧窮的地方來搶劫挌奪?也想起著名記者吉利根(Andrew Gilligan)在《每日電訊報》撰寫的文章,他寫道:「今天的騷亂只是對普通人的攻擊......這只會令貧窮的地方更貧窮。」

最後來到Peckham一間大型連鎖購物店Poundland,店鋪在騷亂時遭到破壞,店員以一塊大型木板封起櫥窗,卻成就了該區居民自發表達感受的民主牆:「I love Peckham」等字條貼滿板上,洋溢著對社區的團結關愛之情,讓人感動:本來木板只是用作掩蓋黑暗的破壞力,現在卻能轉化成開滿字花的光明力量,善哉善哉!這大概是今次騷亂留下的一點光明面吧。

(本文刊登於2011年8月14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Monday, October 03, 2011

《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



我知道無論我怎麼寫,也無法超越杜汶澤聲演的本年度關於《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的最佳電影評論。文章的遣詞用字大膽到肉毫不掩飾,既具強烈的個人觀「點」分析,也投放了對雷凱欣一雙乳房的特殊情感,並明顯透露了作者對港產鹹片能扯起陽具的發育期待,彷彿他明明打算入戲院,一邊睇雷凱欣叫床一邊暗裡打飛機,卻因為眼見切撚爆波玩SM,令他轉眼龜縮頭耷耷,大概大家也明白慾望無法釋懷的那種谷住谷住的沉重壓抑,但能放棄射精的五秒快感而換來一篇經典的深刻評論,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創作典範。相信學習創作的朋友可嘗試以他為榜樣,但我卻無意效法。

電影九月在英國倫敦上映時,雖然我是興𡚒了好一段日子,但在英國本土當然沒引起什麼特別迴響,《TIMEOUT》的評分是不多不少的兩粒星(五粒星滿分),不管它是否以兩粒星來幽雷凱欣的吝嗇一默,但以我入戲院的觀察來看,全場六位觀眾(包括我和我三位朋友)的陣容大概已能反映一二。無論如何,雖然電影已有點過時,我還是想談一下。

當《3D肉蒲團》打著「全球首部3D色情片」的旗號,最終卻被人唾罵為無精無汗無呻吟的血腥恐怖攪笑爆粗電影,當中明顯有電影宣傳與觀眾期待的巨大落差。但坦白說,我卻最喜歡看到這種落差,當大部份男女老少扶老攜幼也哄動想入場一窺AV女優的全豹,最終卻斬手斬腳連血帶骨的全相皆曝光人前;想起這班觀眾既偷摸又憤怒又洩氣的反應,實在是電影的最大娛樂也。

大概幕後人員本來就想搞破壞,來個什麼都「反」的港產片歇斯底里精神,先是以3D色情片作招徠,可是大部份立體效果並不放在波濤洶湧,而放在刀光劍影上。再來是以色情片作一個幌子,卻在主題上歌頌廉價愛情反造愛。更有趣的是玩切換陽具和乳房爆炸,索性把玩鹹片裡經常強調的性徵,可惜女性陰道在電影中卻好像沒什麼地位可言,以女性主義角度來說是有點歧視和貶低女性了。隨後雷凱欣的雌雄同體男人聲,簡直是滅絕性感女星的玩嘢最高潮,我最喜歡正是這個了,好讓她的男FANS以後都不敢對她性幻想自慰。

另一方面,電影既「反」了佛家過於出世,最終要令和尚破戒自盡,也「反」了知識份子和君子的偽善,彷佛回到《伊波拉病毒》憤世嫉俗的年代。當然,這一切一切,其實只是相當表面的表達,背後的目的也只是想增添娛樂性而賣錢罷了。當撚也切了,波又爆了,和尚也被誘上床的時候,電影還剩下什麼?正是那「冇性有愛」的廉價愛情觀。哦!一天都光哂!到這裡才發現這電影的真正Target Audience,是性冷感的男女觀眾。

電影最出色的,還是開場那一段水墨動畫。建議蕭老闆多投資製作動畫,或者大有可為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