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8, 2009
記公公之幸福
大概你有點寂寞吧。走得累了,只好在路旁停下。你回憶年輕的光景。你把全盒的糖果一手搶過,跑到田園樹下乾脆給它埋了。你說要種一棵糖果樹,大夥兒都笑你的荒唐。一個人在呼吸器裡,連空氣都是自己的。你的回憶也只能給我幻想。靈魂被困軀殼八十二年,連心跳都過份熟悉。停一下也是好的。我們總算緣份一場,離去前能跟你說句新年快樂,我深信你是聽到的,也許早就在心裡訕笑我的無知。連眼皮都不能動又怎會快樂哦。汝非魚又安知魚之樂?大概我也有點寂寞吧。走得累了,卻流下兩行眼淚。我真希望這是幸福的眼淚。替你的幸福而流下。
年初二凌晨四時公公離逝,享年八十二歲。
年初二凌晨四時公公離逝,享年八十二歲。
Tuesday, January 27, 2009
香港落花。Hong Kong Fallen Flowers
2008.10.30 中環
《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觀後感之一
一切得從那位伯伯開始。
伯伯就坐在研討會的前排第一行,正對著幾位講者和寬大的幻燈屏幕,彷彿沒法跟講者面對面交流會成為他的遺憾。講者發表完畢,伯伯終於發言,內容早已忘了,整體印象卻是條理清晰,不是一般維園阿伯;還有,年輕時他曾熱愛攝影。不過,最難忘還是他的一句:「真覺得這是時代的錯配,我們以前沒有這些交流,現在唯有來懷舊一番。」
那是《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的座談會,題為《後九七中港澳藝術攝影》,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的一號活動室,一個類似地下室的地方,像隱喻了香港攝影的發展和被重視程度;卻吸引了約百名市民進場,讓人感動。
以「時代的錯配」來形容似乎略嫌誇張煽情,但相信香港攝影人對這樣一個大型攝影展還是覺得等得太久。這還真的要感激黎健強與黃啟裕兩位策展人的無私付出和貢獻,真心希望整合香港當代攝影師和藝術家不同風格和類型的攝影作品,好讓大眾和行家能有所認識、觀摩、分析及參考,為未來香港的攝影發展打好基礎和理出頭緒。
可惜,暫時仍未感覺到《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在香港造成一種聲音,即使在攝影界內也只有各人互通消息的份兒,卻仍未見過關於今次攝影展的評論或深入討論,彷彿香港的藝術評論人、攝影教育者、雜誌編輯等都走錯了地方,湧到旁邊維園的工展會排隊執平貨,然後再評論一下究竟是炭燒鮑魚抑或燕窩蛋撻才較美味。難怪研討會的其中一個討論話題,正是香港攝影評論的匱乏。
座談會裡來自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的李銳奮教授說,澳門比香港幸運的地方,是澳門的報章仍有關於介紹和評論攝影的專版,但較不幸的,就是這些攝影版很多時都被各大攝影會輪流瓜分,而且大部份都來自「畫意攝影」流派。我想,這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相比香港,攝影版早已是香港報章的絕跡恐龍,連藝術版都在掙扎求存了,取以代之則是消費、消費和消費。
當然,現今香港仍有幾本雜誌以及攝影網站為攝影發聲,但都流於介紹文章(尤以器材為甚)較多,評論文章較少,而且質素參差,網友的評論大都流於口號式的漫罵或奉承句子,最普遍的回應評論大概便是「老師,你好!謝謝!」,連較像樣的一般攝影評論都很少。與會的馮漢紀先生說,香港的評論只有review,卻沒有criticism,真是一矢中的。反觀國內的攝影雜誌真的百花齊放:《映像PICS》、《上海攝影》、《中國攝影家》、《影像IMAGE》、《藝術世界》等,皆是辦得出色而深入的攝影或藝術雜誌,每期都有不少評論及專題文章,也孕育出不少攝影評論人,讓人讚服。香港曾經出現過的《娜移》以及最近由pH5攝影團體出版的兩期《pHi》皆是難得一見深入的攝影專刊,但可惜只能曇花一現,未能成為一種風氣。
有說現代數碼攝影普及化前所未見,在幾乎一人一相機的情況下,攝影評論卻倒轉「百萬人都沒有一篇」,實在遺憾。是香港攝影雜誌的讀者視野過於狹隘,還是雜誌老闆的視野從沒增長過?座談會中有與會者認為攝影評論是有市場的,只是老闆付的稿費太低,根本無法養活一位全職評論人,也感到不受尊重。當然,我們無須期望在香港可以單憑寫攝影評論便可糊口,大概連最普及的電影評論人都無法做到這點,那簡直是天方夜談;不過,過低的稿費大概也反映到老闆們對攝影評論的重視和尊重程度,更缺乏對香港攝影界的承擔和視野,這也是香港第二代人的問題:短視、功利為上、自以為是。
我們值得有更好的攝影雜誌和攝影評論嗎?不錯,選擇這世道是艱難而孤獨的,也由衷感謝肯出資的老闆們,搞雜誌談攝影在香港肯定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抱著「我已辦了一本雜誌,攝影文化就由其他攝影人去推動」的心態,或者是「我就是老闆,我有我的經營手法,你咁叻不如你做呀」的想法,那就不如不做好了,反正香港傳媒的風骨和視野早已埋在市場底下,多一個這樣的老闆只會加強我們的近視,讓我們對前景毫不關心。「賺錢」與「高質素」與「普及化」並不一定是相生相尅,相反往往更可成正比的利好關係,當然不是每位老闆都有這種天賦與才能,但我們還是有權期望香港的攝影雜誌辦得更好。
有指香港的攝影人過於低調,即使已有發表平台仍不肯站出來面對群眾,這話不假,相信部份年輕攝影人仍缺乏自信和嚴謹計劃,面對傳統的印刷媒體,仍然有種高不可攀的感覺,這無可厚非。但從另一角度看,傳統媒體又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空間,專業的態度,開放的平台和嚴謹的相關文章與配套,令攝影人有信心和尊嚴地讓自己的作品在該平台發表?我們不能一味推諉別人,卻不反省自己的品牌,這實在太過可悲。
可喜是網絡的發展能讓我們漸漸走出這種困境,香港不少攝影人都擁有自己的博客或網站,發表攝影作品和評論已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外國不少圖片編輯都會透過Flickr圖片分享網站來尋找有潛質的攝影師,也有不少攝影博客介紹和評論關於攝影的最新消息和作品,如Conscientious weblog裡的Jorg Colberg就曾與不少攝影師對話,期望更深入了解各攝影師的理念和作品意義。最近Jorg也發表了一篇名為《Things I'd love to see more/less of in 2009》的entry, 非常有趣:
Things I'd really love to see less of in 2009:
1.b/w photography that looks like it was shot in 1975
2.vernacular photography as a freak show
3.meandering "discussions" about photography and its supposed relation to "facts" (or "realism" or [Photoshop] "manipulations")
4."on-demand" "self-published" photography books
5.entertainment photography posing as art
6.typologies
7.photography criticism/writing that starts of with and/or quotes excessively the usual suspects (Roland Barthes, John Szarkowski, Walter Benjamin, ...)
我的願望是,希望2009年世界和平。真的。
伯伯就坐在研討會的前排第一行,正對著幾位講者和寬大的幻燈屏幕,彷彿沒法跟講者面對面交流會成為他的遺憾。講者發表完畢,伯伯終於發言,內容早已忘了,整體印象卻是條理清晰,不是一般維園阿伯;還有,年輕時他曾熱愛攝影。不過,最難忘還是他的一句:「真覺得這是時代的錯配,我們以前沒有這些交流,現在唯有來懷舊一番。」
那是《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的座談會,題為《後九七中港澳藝術攝影》,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的一號活動室,一個類似地下室的地方,像隱喻了香港攝影的發展和被重視程度;卻吸引了約百名市民進場,讓人感動。
以「時代的錯配」來形容似乎略嫌誇張煽情,但相信香港攝影人對這樣一個大型攝影展還是覺得等得太久。這還真的要感激黎健強與黃啟裕兩位策展人的無私付出和貢獻,真心希望整合香港當代攝影師和藝術家不同風格和類型的攝影作品,好讓大眾和行家能有所認識、觀摩、分析及參考,為未來香港的攝影發展打好基礎和理出頭緒。
可惜,暫時仍未感覺到《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在香港造成一種聲音,即使在攝影界內也只有各人互通消息的份兒,卻仍未見過關於今次攝影展的評論或深入討論,彷彿香港的藝術評論人、攝影教育者、雜誌編輯等都走錯了地方,湧到旁邊維園的工展會排隊執平貨,然後再評論一下究竟是炭燒鮑魚抑或燕窩蛋撻才較美味。難怪研討會的其中一個討論話題,正是香港攝影評論的匱乏。
座談會裡來自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的李銳奮教授說,澳門比香港幸運的地方,是澳門的報章仍有關於介紹和評論攝影的專版,但較不幸的,就是這些攝影版很多時都被各大攝影會輪流瓜分,而且大部份都來自「畫意攝影」流派。我想,這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相比香港,攝影版早已是香港報章的絕跡恐龍,連藝術版都在掙扎求存了,取以代之則是消費、消費和消費。
當然,現今香港仍有幾本雜誌以及攝影網站為攝影發聲,但都流於介紹文章(尤以器材為甚)較多,評論文章較少,而且質素參差,網友的評論大都流於口號式的漫罵或奉承句子,最普遍的回應評論大概便是「老師,你好!謝謝!」,連較像樣的一般攝影評論都很少。與會的馮漢紀先生說,香港的評論只有review,卻沒有criticism,真是一矢中的。反觀國內的攝影雜誌真的百花齊放:《映像PICS》、《上海攝影》、《中國攝影家》、《影像IMAGE》、《藝術世界》等,皆是辦得出色而深入的攝影或藝術雜誌,每期都有不少評論及專題文章,也孕育出不少攝影評論人,讓人讚服。香港曾經出現過的《娜移》以及最近由pH5攝影團體出版的兩期《pHi》皆是難得一見深入的攝影專刊,但可惜只能曇花一現,未能成為一種風氣。
有說現代數碼攝影普及化前所未見,在幾乎一人一相機的情況下,攝影評論卻倒轉「百萬人都沒有一篇」,實在遺憾。是香港攝影雜誌的讀者視野過於狹隘,還是雜誌老闆的視野從沒增長過?座談會中有與會者認為攝影評論是有市場的,只是老闆付的稿費太低,根本無法養活一位全職評論人,也感到不受尊重。當然,我們無須期望在香港可以單憑寫攝影評論便可糊口,大概連最普及的電影評論人都無法做到這點,那簡直是天方夜談;不過,過低的稿費大概也反映到老闆們對攝影評論的重視和尊重程度,更缺乏對香港攝影界的承擔和視野,這也是香港第二代人的問題:短視、功利為上、自以為是。
我們值得有更好的攝影雜誌和攝影評論嗎?不錯,選擇這世道是艱難而孤獨的,也由衷感謝肯出資的老闆們,搞雜誌談攝影在香港肯定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抱著「我已辦了一本雜誌,攝影文化就由其他攝影人去推動」的心態,或者是「我就是老闆,我有我的經營手法,你咁叻不如你做呀」的想法,那就不如不做好了,反正香港傳媒的風骨和視野早已埋在市場底下,多一個這樣的老闆只會加強我們的近視,讓我們對前景毫不關心。「賺錢」與「高質素」與「普及化」並不一定是相生相尅,相反往往更可成正比的利好關係,當然不是每位老闆都有這種天賦與才能,但我們還是有權期望香港的攝影雜誌辦得更好。
有指香港的攝影人過於低調,即使已有發表平台仍不肯站出來面對群眾,這話不假,相信部份年輕攝影人仍缺乏自信和嚴謹計劃,面對傳統的印刷媒體,仍然有種高不可攀的感覺,這無可厚非。但從另一角度看,傳統媒體又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空間,專業的態度,開放的平台和嚴謹的相關文章與配套,令攝影人有信心和尊嚴地讓自己的作品在該平台發表?我們不能一味推諉別人,卻不反省自己的品牌,這實在太過可悲。
可喜是網絡的發展能讓我們漸漸走出這種困境,香港不少攝影人都擁有自己的博客或網站,發表攝影作品和評論已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外國不少圖片編輯都會透過Flickr圖片分享網站來尋找有潛質的攝影師,也有不少攝影博客介紹和評論關於攝影的最新消息和作品,如Conscientious weblog裡的Jorg Colberg就曾與不少攝影師對話,期望更深入了解各攝影師的理念和作品意義。最近Jorg也發表了一篇名為《Things I'd love to see more/less of in 2009》的entry, 非常有趣:
Things I'd really love to see less of in 2009:
1.b/w photography that looks like it was shot in 1975
2.vernacular photography as a freak show
3.meandering "discussions" about photography and its supposed relation to "facts" (or "realism" or [Photoshop] "manipulations")
4."on-demand" "self-published" photography books
5.entertainment photography posing as art
6.typologies
7.photography criticism/writing that starts of with and/or quotes excessively the usual suspects (Roland Barthes, John Szarkowski, Walter Benjamin, ...)
我的願望是,希望2009年世界和平。真的。
2008電影回顧
2008年我最喜愛電影:
小心有牙 (Teeth)
2百萬奪命奇案 (No Country for Old Men)
天堂邊緣 (The Edge of Heaven)
偽術大師 (The Counterfeiters)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蝙蝠俠–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太空奇兵.威E (Wall E)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
玩轉身前事 (The Bucket List)
低清老翻王 (Be Kind Rewind)
海角七號 (Cape No.7)
末世凶煞 (Cloverfield)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新劇場版 序)
收視大騎劫(Reclaim Your Brain)
大教育家 (The Edukators)
天使之恍惚 (Ecstasy of the Angels)
2008年最有驚喜電影:
集結號 (Assembly)
大吉利是有限公司 (The Darjeeling Limited)
殺神特工 (Wanted)
証人 (The Beast Stalker)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True Women For Sale)
葉問 (Ip Man)
非誠勿擾 (If You Are The One)
2008年最差電影:
赤壁 (Red Cliff)
2008年最失望電影:
長江七號 (CJ 7)
盜墓迷城3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畫皮 (Painted Skin)
文雀 (Sparrow)
女人不壞 (All About Women)
2008年推介電影:
集結號 (Assembly) 3-jan-2008
大吉利是有限公司 (The Darjeeling Limited)
末世凶煞 (Cloverfield)
天堂邊緣 (The Edge of Heaven)
少女孕記 (JUNO)
玩轉身前事 (The Bucket List)
2百萬奪命奇案 (No Country for Old Men)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新劇場版 序)
美國清一Sick檔案 (Sicko)
小心有牙 (Teeth)
低清老翻王 (Be Kind Rewind)
偽術大師 (The Counterfeiters)
殺神特工 (Wanted)
蝙蝠俠–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太空奇兵.威E (Wall E)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
幫幫我愛神 (Help Me Eros)
快樂小小姐 (Happy-Go-Lucky)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海角七號 (Cape No.7)
証人 (The Beast Stalker)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True Women for Sale)
情迷巴塞隆拿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黑幫有個荷里活 (The Magic Hour)
東京部落 (Tokyo!)
葉問 (Ip Man)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收視大騎劫(Reclaim Your Brain)
大教育家 (The Edukators)
天使之恍惚 (Ecstasy of the Angels)
梅蘭芳(Forever Enthralled)
小心有牙 (Teeth)
2百萬奪命奇案 (No Country for Old Men)
天堂邊緣 (The Edge of Heaven)
偽術大師 (The Counterfeiters)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蝙蝠俠–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太空奇兵.威E (Wall E)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
玩轉身前事 (The Bucket List)
低清老翻王 (Be Kind Rewind)
海角七號 (Cape No.7)
末世凶煞 (Cloverfield)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新劇場版 序)
收視大騎劫(Reclaim Your Brain)
大教育家 (The Edukators)
天使之恍惚 (Ecstasy of the Angels)
2008年最有驚喜電影:
集結號 (Assembly)
大吉利是有限公司 (The Darjeeling Limited)
殺神特工 (Wanted)
証人 (The Beast Stalker)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True Women For Sale)
葉問 (Ip Man)
非誠勿擾 (If You Are The One)
2008年最差電影:
赤壁 (Red Cliff)
2008年最失望電影:
長江七號 (CJ 7)
盜墓迷城3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畫皮 (Painted Skin)
文雀 (Sparrow)
女人不壞 (All About Women)
2008年推介電影:
集結號 (Assembly) 3-jan-2008
大吉利是有限公司 (The Darjeeling Limited)
末世凶煞 (Cloverfield)
天堂邊緣 (The Edge of Heaven)
少女孕記 (JUNO)
玩轉身前事 (The Bucket List)
2百萬奪命奇案 (No Country for Old Men)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新劇場版 序)
美國清一Sick檔案 (Sicko)
小心有牙 (Teeth)
低清老翻王 (Be Kind Rewind)
偽術大師 (The Counterfeiters)
殺神特工 (Wanted)
蝙蝠俠–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太空奇兵.威E (Wall E)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
幫幫我愛神 (Help Me Eros)
快樂小小姐 (Happy-Go-Lucky)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海角七號 (Cape No.7)
証人 (The Beast Stalker)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True Women for Sale)
情迷巴塞隆拿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黑幫有個荷里活 (The Magic Hour)
東京部落 (Tokyo!)
葉問 (Ip Man)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收視大騎劫(Reclaim Your Brain)
大教育家 (The Edukators)
天使之恍惚 (Ecstasy of the Angels)
梅蘭芳(Forever Enthralled)
2008.11.30 中環。性文化節
2008.11.30 中環。性文化節
2008.11.30 中環。性文化節
先生:小姐,唔好意思,你掉了陰毛。
小姐:噢,唔該哂!先生。你人真好。
先生:不用客氣!人多的地方,要小心一點。
小姐:謝謝提醒。平時我都會好小心的,只是剛才太興奮,一時忘了。
先生:那就好,這就交回給你啦,看看有沒有問題?
小姐:唔,好像沒以前那麼卷曲了,像做了負離子。呀,不如你留下電話,我改天請吃午飯來答謝你?
先生:也好。反正我也是髮型師,可以替你做全身負離子。
小姐:你真好人。如果有折頭,我一定來找你。我也想趁新年換個新裝。
先生:沒問題啦。我想,負離子也挺適合你的。
小姐:這個你也知?
先生:別忘了我做哪一行哦!而且我也知道,不少女士也想在新年給男友一點驚喜。
小姐:真明白我心意。好,一言為定。再見!
先生:再見!
2008.11.30 中環。性文化節
2008.11.30 中環。性文化節
還記得身處青春期的時候嗎?每天上學,總是穿著白色恤衫白長褲,坐在擠擁的巴士上遙遙晃晃。那還是個沒有八達通的年代,要先在家取夠搭巴士的零錢,就這樣在褲袋中盪來碰去。也許是零錢在褲袋裡替你手淫,又或者是男性荷爾蒙的威力,更可能是綺夢還未完全消褪,不知不覺間就在巴士上勃起了。如果位置正確而內褲不太緊的話,感覺就像在King Size雙人床上伸了一個大懶腰,精神和空間也得以伸展,異常疏爽;相反,如姿勢不正確的話,那簡直是撼「頭」埋牆,有志難伸。
最尷尬還是要起身下車的時候吧?胯下隆隆脹起,長褲左右兩旁都因為它的拉扯而多了幾度深刻的摺痕,猶如放了一只大雞蛋,真的有這麼大嗎?我們唯有以手遮醜,或者拉下毛衣,或者把背包往前揹;行動要迅速、敏捷、大方、掩人耳目,彷彿你是巴士變態狂魔,要把勃起的陰莖掃過每位女乘客的臀部,才肯罷休。現在不用擔心了,只要看看這張照片,這麼大的陰莖在帳篷裡勃起也毫無懼色,那怕你小小的那話兒,一點也不會引起途人的目光。這時,你大概擔心的是另一個極端。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