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1, 2011

人影之石






聽說是這樣的。你就這麼「啪」一聲,成了影像。我不知道攝影的定義有多闊,大概是不論透過任何方式,把事物的表面或輪廓紀錄下來,成了固定的影像,也不理它是清晰還是模糊了。如果這是真的,也許你是攝影範圍裡最邊緣的例子,最恐怖的例子,最永生的例子。聽說,就像平常無風的日子,你在銀行門口的階梯上坐著等待,雖然有人說你在等銀行開門,但其實除你以外又有誰知道你在等什麼;時間慢慢地像無感覺的水流過臉龐,你的眼睛對焦在空氣裡的某一點,卻根本什麼也沒有。然後,世界的什麼大流動竟然向你撲面而來,就連那位跟那位在戰爭都不清楚,那位跟那位姓甚名誰都不知道,一個「小男孩」從天而降,就像古老的日本神話般,上天把孩子送給不育的老夫婦。當然你不是老夫婦,在他們眼中,你什麼也不是。「小男孩」張開他好奇的眼睛,猶如照相機開啟快門同時又射著強大的閃光燈般,把整個廣島市的上空照得光明。在強烈的高溫和猛風和光線和無情之下,聽說你被蒸發掉了,水份一瞬間消失,你的肉體連疼痛也來不及,像達利超現實畫的沉鬱版本,頓成無數黑色的懸浮碳粒子;高溫把你深深的刻進石造的階梯上,成就了你的影子。不,那根本就是你,你的影象正是你本身。但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樣,難以抗拒以「影子」來形容你,以暗藏我們內心作為受害者的「陰影」和恐怖感。

化成影像久存階梯的你,現在還好嗎?你現在已不是無名小卒了,也早已不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了,你(你的影象)已寄托在博物館裡好好安放,讓我們和日本人透過階梯上的影子來震憾脆弱的神經,以達到「戰爭是可怕」和「我們是受害者」的簡單結論。如果攝影有極限的話,那把活生生的物體本身變成固定不變的影象,也許是最極端的例子吧?早前英國V﹠A便舉辦過名為Shadow Catchers: Camera-less Photography的展覧,廣島的原子彈爆炸遺跡肯定是這範疇史無前例重要的展品吧。

如果講座裡的史丹佛大學客席副教授Ewa Domanska聽到我這樣說,大概會很不以為意。她的本意,是希望透過研究屍體或遺骸的物質性,來帶領大眾重新對遺骸的正視,同時跟Susan Sontag的《疾病的隠喻》一樣,嘗試分析和去除社會對屍體伴隨而來的隠喻和象徵,諸如恐怖感、屈辱感、戀屍癖、浪漫化、死亡美學等,最終回歸到以科學態度來研究遺骸本身。她以這著名的"Hiroshima Shadows"作研究例子,談到即使日本人在原爆紀念館展出這件稱為「人影之石」的遺跡時,也沒有具體的科學解說「影子」的形成,她更質疑「影子說」是「日本人被害的歷史陰影」的一種隠喻。無論如何,Ewa Domanska的「人影之石」研究還在進行中,且看她下回怎分解。

From the talk: “Hiroshima “Shadows” and Ontology of the Human Remains” by by Ewa Domanska 20 Feb 2011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2011.01.09 倫敦



2011.01.09 倫敦

它總是黏黏的
帶點變幻的俏皮
輕輕貼著表面的什麼
空氣像升高了零點三度
那觸不到的微溫
凝聚成長方形
暖和多了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2010.02.08 Olympic Park, London



2010.02.08 Olympic Park, London

到目前為止,在英國倫敦留學四個月,被英國警察在街上盤問了三次,被地盤保安員詢問和阻止了五次,我並沒有嘗試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當恐怖份子,只是在奧運場地附近提起相機拍拍照。我課程的老師是個相當主動的觀者,他寧願自已詮釋作品也很少問作者的意念;但面對英國警察,他們卻走另一個極端,他們經常問你:你為什麼在這裡拍照?你拍照為了什麼?這彷彿是一位街頭漫不經心的高人,老早便看穿你迷惘的心,以高度反省的智慧來讓你反思攝影與自身的關係。我沒辦法詳細解釋,猶如一位學問淺陋的學生,只能說我隨便在街頭拍照,看看這工程宏大的奧運公園和場地。他們好像很明白,實情是有點不放心,怎樣才能點化這位愚笨魯莽的凡人。

他們更細心的想看看我的照片,希望從中找到我想炸毁整個倫敦的意圖。他們指著螢光幕問你為什麼拍這間酒店,我腦中閃著現代和後現代的名詞,我一再追溯自已拍照時的的想法和感覺,然後又為自已的幼稚和簡單而一再推翻,然後我只能以真誠回答他們:其實我只想拍酒店前的那位工人。那你為什麼要拍這位工人?他們追問。面對這麼嚴苛的老師,我只能舉手投降,惟有承認自已最近嘗試「後現代」多一點,而不是以前說話多多的「現代」。我當然沒有這樣回答,在被逼到牆角後只好反問一句:你憑照片裡的什麼看到我有危害你們的意圖?他們說:所以我要問你拍每張照片的意圖。好了,答案很清楚,重點不是你拍了什麼,而是他們根本的懷疑你;當然,我也在懷疑自已。

Tuesday, February 01, 2011

Cindy Sherman最新作品



Cindy Sherman最新作品。詳文請參閱《攝人絮語》:
http://hkbloggingphoto.blogspot.com/

Monday, January 31, 2011

華叔,請安息。



2011.01.29 倫敦聖加伯利天主教堂

懷念司徒華先生安息會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Decisive Moment II



Decisive Moment II by Paul Yeung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2010年電影回顧

現在才寫「2010年電影回顧」,彷彿這裡的時差被嚴重拉長。實情終於完成第一學期的文字功課,可以簡單收拾一下2010年的瑣事雜碎。2010年是變化很大之年,但看電影的興趣卻依然沒有減褪,也重拾放棄了一年的香港電影節。當然也因為有太多雜務要辦,加上離開了香港,入戲院看電影的次數是少了很多,但看DVD的次數卻增了不少。在此紀錄一下,期望下年好戲陸續來。

我最喜愛電影:

密探睥死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不赦島 (Shutter Island)
拆彈雄心 (The Hurt Locker)
寡佬飛行日記 (Up in the Air)
志明與春嬌
狐狸先生無得頂 (Fantastic Mr. Fox)
白色恐懼 (The White Ribbon)
勁揪俠 (kick-Ass)
非常戇男離奇失婚 (A Serious Man)
影子滅殺令 (The ghost writer)
血色童話 (Let the right one in)
維多利亞壹號
飛砂風中轉
打擂台
人間喜劇
潛行凶間 (Inception)
猛火爆 (RED)
迷失某地 (Somewhere)
異獸禁區 (Monsters)
色破孽緣 (Chloe)
團圓 (Apart Together)
六美八陣圖 (The Actresses)
芋虫 (Caterpillar)
神蹟疑雲 (Lourdes)
狗牙 (Dogtooth)
肥媽誤闖美麗加 (Amreeka)

我最失望電影:

柏納大師奇幻Show
情婦的情夫
歲月神偷
越光寶盒
鐵甲奇俠2
史力加萬歲萬萬歲
冧爆你恐怖舞會

2010年發現DVD:

The Lemon Tree
Blow Up
Six Feet Under
Blade Runner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9/11: The Falling Man (BBC documentary)
Diana (BBC documentary)
Way of Seeing (BBC documentary)
Objectified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Seven photographs that changed fashion (BBC documentary)
Here is New York (BBC documentary)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聖誕快樂!



2010.11.21 法國巴黎

聖誕快樂!

Monday, December 13, 2010

2010.11.02 Olympic Park Construction Site



2010.11.02 Olympic Park Construction Site, London

警察:先生,不好意思,你在這裡做什麼?
我:噢,我是學生,在這裡拍照。
警察:你喜歡拍照?
我:是呀,我在這裡正是修攝影。
警察:對。但不好意思,可否看看你的證件?護照?駕駛執照?
我:這裡不能拍照嗎?我以為這是公眾地方。我只在地盤外拍照。
警察:不,不,你可以在這裡拍照。這不是地方的問題,是你拿著相機的問題。這只是例行公事。
我:...... ......?

Friday, December 10, 2010

Saturday, December 04, 2010

Decisive Moment



《Decisive Moment》by Paul Yeung

也感到累了
即使像白雲駕在空中
還沒看見藍天
只有黑白灰猶如煤炭的調
我凝在決定性瞬間
據說是享負盛名的名詞
從沒在意活在陰影下
那可被重複又重複的陰影下

坐下來的感覺
像對摺的照片
那屈曲
與略帶皺紋的
相對時空
是一剎那的自由
我是我是我是我
掉在水漥
捕捉千分一秒的漣漪

走遍虛幻如鏡的火車站
殘缺的身軀
吟著歸園田居
第二個月亮已暗暗升起
凡塵世界容不下凡塵子民
放逐到長方形的邊框
躲不開更沉重的白紙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柒菲》──「與展覽不符」攝影展



《柒菲》──「與展覽不符」攝影展

「與『展覽』不符」這個展覽主題是雜誌各季期主題--事實、身份、記憶、傳統--在內容思想及實際載體的反思、延續及重申。我們不是毫無考慮的重複(重印),而是在再揀選(提煉),將不同主題的「不符」中,找出一些「不符」來,放在一個展覽中,以另一個方式來重構出另一個層面的「不符」來。

策劃:香港攝影節2010、香港攝影文化協會
策展單位:《柒菲》
開幕日期: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晚上7時
展覽日期: 2010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
展覽時間: 早上10時至晚上9時
展覽地點: 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L1藝廊

Friday, November 26, 2010

The Coffee Cup:飲得杯落



The Coffee Cup by Paul Yeung @ London
預祝《與展覧不符》展覧在攝影節展出成功!飲得杯落!奸悲!人不在,杯仍在!

Sunday, November 14, 2010

2010.10.22 Brighton, UK



2010.10.22 Brighton, UK

一片雲霧
走過多少迂迴石頭小路
尋找虛空宇宙中
共通的「直」

驀然回首
「曲」卻站在面前
烏雲漸散
混沌中才見一絲
完整的月缺

Friday, October 15, 2010

Monday, October 11, 2010

Brighton Photo Bienniel 小記之八……卦


Alec Soth and Carman Soth 的簽名

Brighton Photo Bienniel 小記之八……卦
全文請參閱:攝人絮語 www.hkphotoblogger.blogspot.com

Friday, October 08, 2010

《與全桶不符》



《與全桶不符》

12:30pm 到家鄉雞店買八舊雞,對店員說:一半辣,一半唔辣;一半要雞鎚,一半要雞胸。拎走。店員說:唔辣的有雞胸,但辣的冇雞胸,但有辣的雞上脾,冇辣的雞胸。好,唔該,拎走!

2:00 pm 回到Studio,打開雞全桶,一隻油雞正在吊頸自殺,我沒有阻止,佢條頸咁長,好難阻止。由佢,佢後來成功左,都恭喜佢。但我冇左份午餐,就肚餓。咁啱架,不如就食左隻油雞。又幾好食喎,估唔到。

2:15pm 食雞,最好睇攝影雜誌。咁多份,又《Klack》又《與身份不符》又《攝影雜誌》又《麻雀》,逐份睇。食人唔Leun骨,但食雞梗係有骨,講野都有,咪撕幾頁出來薦骨咯,唔識睇咪又係紙一張。《攝影雜誌》同《與身份不符》最好,都幾索油,透哂;《Klack》就冇咁索,但勝在夠乾淨;《麻雀》最離譜,成個面油淋淋,D油墨又黑麻麻,好污糟。

4:00pm 成個全桶食哂,好飽,成八件雞,想嘔;但又冇嘔喎。食飽要影野啦,有D精子十字架,有D紙巾之類,都係咁,有咩好講,仲有兩條白繩囉。

9:00pm 影哂!

圖輯與文章刊載於《與傳統不符》

Thursday, October 07, 2010

《與傳統不符》正式出版!



<與傳統不符>正式出版!歡迎在JCCAC索取

Brighton Photo Biennial 小記之一


Martin Parr at Brighton Photo Biennial Seminar Day 1

全文請閱《攝人絮語》:http://hkbloggingphoto.blogspot.com/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Friday, August 27, 2010

日本動畫導演今敏逝世



當今最令人期待的日本動畫導演今敏突然因胰臟癌去世,確是為近日的陰沉氣氛裡再添幾片愁雲。今敏享年只得四十有七,作品太少卻又無比獨特,《盜夢探偵》、《Perfect Blue》和連續動畫劇《妄想代理人》是我心目中的動畫經典;一直期待他繼續屢走偏鋒再創高峰,可惜噩耗傳來只留下未完成的遺作《造夢機器》和一封長長的遺書。無論如何,他的動畫早已植入我們潛意識 (Inception!),成為夢的一部份,以這層面來說,大概他根本沒有撒手人寰,只是化成了我們的一部分而已。

請安息。

伸延閱讀: http://ballkafka.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24.html

Thursday, August 05, 2010

2010.07.22 北海道



2010.07.22 北海道

2010.07.23 北海道



2010.07.23 北海道

2010.07.22 北海道



2010.07.22 北海道

2010.07.23 北海道



2010.07.23 北海道

2010.07.21 北海道



2010.07.21 北海道

2010.07.23 北海道



2010.07.23 北海道

《北》展覽講座



《北》展覽講座
日期: 2010年8月7日(Sat)
時間: 3:00pm-5:00pm
地點: The Upper Station (photo gallery)
講者: 黃勤帶, 趙嘉榮, 岑允逸, 楊德銘, 余偉健
地址: 香港上環差館上街22號

Tuesday, August 03, 2010

2010.07.26 香港書展



2010.07.26 香港書展

我走進了他的潛意識
他正靜靜的圍著一堆什麼
文化的影子似在若隱若現
以為是捍衛
卻模糊了視野
反正沒人理會

我把硬幣作圖騰轉了又轉
他撕開自己以遮掩自己
我說死亡才是往上層的方法
他猛然醒覺
把自己碎屍萬段
以為能從Hall 1A到Hall 3A的兒童天地
溝通有時是難的
其實乘升降機便可以

Wednesday, July 28, 2010

二十七齣「衝擊腦袋」的電影

《潛行凶間》(Inception)肯定是我今年最期待的電影之一,導演Christopher Nolan也是我近年的追捧目標,《蝙蝠俠之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 固然是話題佳作,他的成名作《凶心人》(Memento)更早已成為電影經典,而我認為他06年的《死亡魔法》(The Prestige)也甚具震撼力和創造力。現在還未看《潛行凶間》當然無法判斷好壞,不過喜歡動腦筋的影迷可先找些「複雜電影」來煩一煩自己,為自己的腦袋熱熱身,英國電影雜誌《Total Film》選出歷年最「衝擊腦袋」的27套電影 (The 27 Most Mind-Blowing Movies Ever),排名如下:

1.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 Memento (2000)
3. Persona (1966)
4. Apocalypse Now (1979)
5. Visitor Q (2001)
6. The Exterminating Angel (1962)
7. El Topo (1970)
8. Enter the Void (2009)
9.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1970)
10. Eyes Without A Face (1960)
11. 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 (1989)
12.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1920)
13. Primer (2004)
14. Planet of the Apes (1968)
15. Fight Club (1999)
16. Videodrome (1983)
17. 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18. Performance (1970)
19. Donnie Darko (2001)
20. Alice (1988)
21.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22. Open Your Eyes (1997)
23. The Matrix (1999)
24. Jacob’s Ladder (1990)
25. Repulsion (1965)
26. 12 Monkeys (1995)
27. The Wizard of Oz (1939)

任何選舉皆有爭議,更何況是這類小圈子選舉。從這個名單發現,1999年竟有三齣電影入圍,我也非常贊同這三個選擇,莫非真是末世激發創意?

淺田政志最新攝影集《New Life》



全文請參閱《攝人絮語》:
http://hkbloggingphoto.blogspot.com/2010/07/new-life.html

Saturday, July 10, 2010

八爪魚保羅 (Paul the Octopus)終於作出了預測!


八爪魚保羅預測今年Menthol氣味的Tempo紙巾會俾男廁的人用先。


全球傳媒及民眾極度關注八爪魚保羅,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

八爪魚保羅 (Paul the Octopus)終於作出了預測,全球傳媒及民眾在電視機前極度關注。
結果,保羅選擇了Menthol氣味的Tempo紙巾,以表示今年Menthol氣味的Tempo紙巾會俾男廁的人用先。大家要拭目以待了。
水族館發言人表示,下次會讓保羅預測唐英年還是梁振英會成為下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

Friday, July 09, 2010

八爪魚保羅 (Paul the Octopus)明晚進行預測



為免被人油炸成為茶樓頂點,八爪魚保羅 (Paul the Octopus) 決定改為預測今年邊一包Tempo紙巾會俾男廁的人用先。水族館人員將兩包氣味不同的紙巾放進缸內,由於保羅有潔癖,成日要保持八隻手乾淨先安樂,所以佢一定會拆開其中一包取紙巾抹手。

保羅會在本港時間明天晚上十一時進行預測,引起全球關注。過去保羅曾預測「男廁定女廁冇廁紙用先」等相關議題;由於多次準確預測男廁先冇廁紙,令全球男士憤怒,揚言要追殺保羅,把牠餵鯊魚或者油炸來吃,卻沒想過其實係女人們收起哂D廁紙,和男人自己用廁紙用得太多。水族館發言人稱:「我們會加強保安……其實保羅只是一個預言家,像死神一樣只是個message boy,不應這樣對牠。命運已定,牠沒有帶來厄運,牠只是展示冇廁紙的厄運。」

發言人並引述了一段說話:

「我想起羅馬哲學家塞內加為了皇帝尼祿而寫的《論憤怒》一書,尤其是書中指稱憤怒根源於希望的論點。人類之所以憤怒,原因是我們過於樂觀,所以才會無法接受人生中必然的各種挫折。一個人若是因為找不到鑰匙,或是在機場遭到攔阻登機而放聲怒吼,其實就是表達著一項動人但過於天真的信念,認為這個世界應該不會出現鑰匙遺失的現象,而且我們的旅行計畫也應該一定能夠實現。」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機場裡的小旅行》

《機場裡的小旅行》




Photo by Richard Baker

這是一本有趣的小書,被譽為英倫才子的艾倫.狄波頓(「英倫才子」這四字也實在老套得令人難堪)獲英國希斯路國際機場邀請,成為首位駐機場作家(機場老闆只准他待在機場和旁邊的旅館,還在機場為他擺放一張桌子打稿)。他以一星期的時間,探索機場各個角落,跟不同的人攀談搭訕,然後寫成這本夾雜觀察、訪談和機智語錄的散文攝影集。

對對對,你沒有看錯,這本書較讓人驚喜的地方,正是攝影師Richard Baker的彩色照片,它並非如一般散文集的純濫情主義和說明性配圖,而是較具個人看法和觀察的紀實照片,時而帶點英式幽默,時而捕捉決定瞬間,雖不是全部照片如此,但有六成半也算不錯吧。如果獨立把照片抽出來看,也已相當賞心悅目了,說它是小型攝影集也不為過。

當然,Alain de Botton的文字才是本書的重點,而且期望太多也不會失望太大,他的淵博、嘲諷、反省和謙遜始終讓人印象深刻。身為文學作家的他,遇上這種商業機構的邀請,不其然反思商業和藝術的關係,和嘲弄一下他的雇主:

「儘管商業與藝術向來難以和諧並存,彼此都不免以偏執與鄙視的眼光看待對方,但我如果只因為這家公司經營機場美食街,而且採用的科技可能導致地球平均溫度上升,就直接拒絕對方的邀請,卻也未免太過無禮。這家機場公司無疑有些不欲人知的祕密。畢竟,這樣的一家企業總是寧可把古老的村落夷平為水泥地,也善於鼓勵我們踏上不必要的旅程,並且在旅途中不斷向我們推銷Johnny Walker和打扮得像白金漢宮衛兵的玩具熊。」

如果以中國奴隸心態來看的話,這段話簡直是大逆不道,我們的太監公公錄音機,總是搬出「受人錢財替人消災」這八隻大字,好彩在這書裡並不適用。他解釋道:

「相對之下,我的資助人科林.馬修斯則是個寬宏大度的雇主。他沒有對我提出任何要求,沒有要我撰寫獻詞,也沒有要求我祝福他在天堂裡享受永生。他的手下甚至准許我恣意批評機場的各種行為……富有的商人出錢雇用藝術家,但對後者任何無法無天的行為都已有了徹底的心理準備;他並不期待對方循規蹈矩,他知道自己喜愛的這頭狒狒一定會砸毁他的陶器,而且還對這樣的結果樂在其中,因為這樣的寬容恰恰證明了他的權勢。」

一矢中的。雖然如此,香港的富豪們卻好像不懂得展示他們的權勢;大概他們連喜歡狒狒這個嗜好也沒有,只視藝術家為不冒正業、搔擾他們享用燭光晚餐的無聊小蒼蠅。

Monday, July 05, 2010

《麻雀》第二期精華目錄








《麻雀》攝影同人誌第二期經已出版!

今期內容目錄如下:
楊德銘作品:09廣場的日子
余偉建作品:北京陽光燦爛的國慶
黃勤帶作品:遺物待領
岑允逸作品:2010年商場漫遊
趙嘉榮作品

現於上環Upper Station有售!
The Upper Station 網址:www.theupperstation.com

Thursday, July 01,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