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6, 2006

香港國際電影節亂咁 Round Up之二

13/04/2006 猛鬼也投票 (Homecoming) (強烈推介!)
本年度電影節選項中最過癮電影。駐伊拉克的陣亡美軍運送返國後,因政府官員一句謊言變哂喪屍周街走,要在選舉日投票反對布殊反戰爭;嘩,結合美國的政治與喪屍 (Zombie)傳統,簡直是美國本土的鬼打鬼,cult片經典!電影其中一幕令人深刻:一對老夫婦看到一隻美軍喪屍孤伶地在雨中行走,邀請他入屋送上慰問,還擁抱這美軍喪屍安撫一番,無得頂!

我的夢想,是香港電視台拍到一集電視劇:午馬師傅帶領一班義莊的疆屍,跳跳紮咁去投票站投票,選出800人選委會的代表,原來這班疆屍就是染沙士病歿的肉體!最後疆屍不滿選舉結果,攻陷禮賓府!

其實《猛鬼也投票》是《Master of Horror》十三集電視劇中的一集,也是被譽為最好的其中一集。另一集被評論認為最好看的是三池祟史的《鬼伎回憶錄》(Imprint),恐怖程度是電視台的監製最後決定抽起該集,因為連他自己看後也覺得不安。這是否宣傳手法不得而知,不過在《Master of Horror》的網頁裡連Trailer也抽起也實在太過份了。唯有等待DVD。

14/4/2006三個憂鬱的房間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充滿人道關懷的紀錄片,可惜虎頭蛇尾,最後落得水份太多而收場。第一部份Room No.1拍攝聖彼德堡附近島上的一所軍訓學校裡,俄國兒童受軍事訓練的情況,最具詩意,人性,生活感。最可惜的是第三部Room No.3,純以音樂及剪接來表現泛濫的情感,流於空泛,讓整套紀錄片變得遺憾。但導演和電影仍值得支持和讓人尊敬。

地獄莊園 (Manderlay) (推介!)
導演繼《人間狗鎮》後,繼續以劇場的表現形式,揭發人性陰暗面;震撼效果雖不及前作,旁白也說得太明白,但反省意味仍然濃厚。今趟探討奴性問題,一班莊園的奴隸被女主角解放了,女主角希望大攪民主制度,奴隸卻仍充滿奴性,希望繼續有主人主宰,一切不需自己去思索煩惱;而女主角也漸漸走向獨裁管治的道路。中國人看這電影,特別有感受。

香港國際電影節亂咁Round Up之一

07/4/2006失妻記 (Gradually...)
請不要隨便把荒誕處境=卡夫卡,何況電影一點都不荒誕;對,這只是針對那段電影簡介。
關於電影,我只說五個字:「導演很成功。」然後我會引述導演Maziar Miri的話,來表現我的感受:「假如觀眾可以猜到影片說什麼,那麼影片就完蛋了。我盡力別讓這事情發生。」

09/4/2006一鑊泡 (Bubble) (推介!)
沉實的電影,隱喻和氣氛都泡製得不錯,把美國的不安和偽善表現出來。詳見14/04/2006的日記。

12/4/2006瑪利亞再生 (Mary)
帶點宣教意味的電影,描寫城市人心靈空虛而走向信仰的故事。針對《受難曲》背後的商業意味,以及針對信仰的理性歷史討論。詳見13/04/2006的日記。

13/4/2006風流債風流還 (Don't come knocking) (推介!)
Wim Wenders 又一憫憐世人之作,寫出人生放浪之後渴望救贖的心情。Wim Wenders上一套《迷失天使城》以悲傷的調子,呼喊戰爭對人心的影響,諷刺美國之餘,也不乏對人的同情與關懷;《迷失天使城》與《風流債風流還》的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裡面的主角都同樣渴求一位如天使心腸的女孩,來救贖自己一生的錯失;這也就很像波蘭斯基的《孤雛淚》,電影的最後一幕,不就是要那位如天使的小孤雛,來替夾在中間的丐幫領袖禱告救贖嗎? 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導演的一些心態吧?
故事也有點像《Broken Flowers》,牛仔明星到六十歲才知原來自己已為人父二十年,遂踏上尋找骨肉之旅。音樂非常感人,就如《迷失天使城》,為什麼他的電影音樂總能感受到一種人生的況味呢?非常期待OST.

Saturday, April 22, 2006

為妳和妳姐留一照紀念



15.04.2006 尖沙咀 妳姐姐家

妳的姐姐要搬家了
這二十集的人生插曲 終
暫告一段落
字幕徐徐奉上
還送予「多謝欣賞」的
清澈男音

那男音
像帶刺的木刻日記
血與淚
從指甲與指模間流逝
刺傷的是無名指

就如慣性收視的肥皂劇
邂逅,熱吻,結合
然後
無話的晚飯
第三者
互相指罵的單邊雙人床

「離開
是新的開始」
媚俗得自我陶醉
但我寧願
妳和妳姐都深深相信
讓妳們硬把劇本寫成勵志電影
生吞
人生悲劇的票房毒藥
逼得紅眼的淚
是感恩的淚

Sunday, April 16, 2006

《Wanting to Die》

「這裡維持著平衡,但有時卻自殺念起
對水果發怒,視之如鼓脹的月亮
做出自以為的麵包而別人誤以為饅頭

任由書的頁碼漫不經心的攤著
某些事不說出來,電話脫離掛鉤
而愛,不論是哪一種,則變成疫病」

摘自美國普立茲得獎女詩人Anne Sexton的《Wanting to Die》的最後兩段。她從1956年起多次自殺未遂,1974年10月4日終於在自家車庫裡用一氧化碳廢氣了結生命,享年四十六載。

《Wanting to Die》還有這一段:

『自殺有一種特別的語言
如同木匠只想知道「用什麼工具」
而不會問「為什麼要做」』

資料來源:南方朔《回到詩》

Saturday, April 15, 2006

[一鑊泡]

拍了大而有趣的[Ocean’s Eleven], 又拍了大而無當的[Ocean’s Twelve], (現在竟然還正在拍 [Ocean’s Thirteen]!) 金像導演史提芬‧蘇德堡也喜歡拍偏門的題材, 翻查資料, 例如Solaris, Full Frontal, Eros, 更驚訝的是他曾拍過我最愛的Kafka! 一個美國人怎麼拍一位捷克猶太裔的現代文學先驅呢? 真的要網上遠洋訂一只DVD來看.

今次電影節上映他一套低成本電影[一鑊泡](Bubble), 找來的都不是專業演員, 場景放在美國中部俄亥俄州的小鎮, 和製造塑膠洋娃娃的工廠; 故事,高度清晰的景觀和人物的氣氛詭秘而充滿張力, 滲湧著一種內藏的不安, 如棉裡的針.

據導演說, 他未來還會陸續拍一些美國不同故事和面貌, 簡言之, 他想透過電影表現美國. [一鑊泡] 無疑是表現了美國小鎮中, 人們在封閉美好的外表下, 過著了無生氣和機械式的生活, 更在自我道德的壓抑和欺騙下, 起了邪念而不自知.

女主角Debbie 在製造塑膠洋娃娃的工廠裡刻板工作, 又要照顧行動不便的老爸. 她外表單純孝順, 樂於助人, 雖不至於和藹可親, 但總認定她是善良的. 她朋友不多, 視一位工廠內的男孩是好朋友, 雖不多話, 但他們都一起用餐放工. 一天, 一位年輕的女孩到工廠上班, 成為了一股暗流, 衝撃著這段關係的平衡.

這簡直就是小學女孩們呷醋的故事: Debbie暗中妒忌這新女孩與他的工廠男孩往來甚密, 雖然他們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愛情可言; 而在外表看來, 導演也只把Debbie的妒忌說得輕描淡寫, 至少, 肯定不會認為她就是最後殺新女孩的兇手.

就如芝see菇bi說: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徐步高, 而Debbie就是這句話的典範, 甚至殺了人連自己也忘了(或壓抑得欺騙了自己). 她被捕後常對那工廠男孩強調: 你認識我的, 我肯定不會做出這種事!但純良的外表原來隱含了殺機.

導演多次透過塑膠洋娃娃的大特寫, 與Debbie的大特寫相對照, 暗喻Debbie的只是一個外表虛假善良的洋娃娃; 洋娃娃相信自己是善良可愛的, 靠的便是那些塑造笑臉的金屬鑄模和後期的加工製作 (保守的道德標準和氣氛壓抑), 卻忘了自己原來只是一堆塑膠液體而已, 裡頭根本真空得什麼也沒有. 這麼容易爆破的善良和寧靜, 大概就是戲名Bubble的真正意思.

有朋友說電影有談及911恐怖襲擊的情節, 或許是我錯過了, 沒有意識到; 不過隨著喬治布殊及911而來的美國新保守主義, 似乎就是導演心目中輕易爆破的偽善吧.

Thursday, April 13, 2006

[瑪利亞再生]

電影[瑪利亞再生](Mary) 談不上具啟發性和新鮮感, 骨子裡還有點宣教的意味. 黑人男主角韋狄加正正是現代人的典型, 事業如日中天卻心靈虛空, 多次被扮演Mary Magdalene的女性朋友庇洛仙反問: 你心裡相信什麼? 多番反省下, 最終發現自身的安靈處還是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和老婆, 結果是透過不斷的自我歉疚和禱告來為自己贖罪, 期求換取妻兒的平安. 但相比超然脫俗的女演員庇洛斯來說, 男主角似乎還離心境平和很遠很遠.

戲中的男主角顯然早有自覺, 無法排遣自己生命的不安和空洞, 惟透過清談節目討論耶穌一生的真偽, 希望在理性層面來解決虛無的人生. 電影[瑪利亞再生]告訴我們, 這方法當然不是正途, 用錯方法的結果是離信仰越走越遠, 真理的道路應該是從愛出發. 最終他覺悟前非, 在自己的清談節目質疑那位拍攝耶穌生平的電影導演時, 毫不留情地指責(大意): “聖經說福音早已在聖經裡了, 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電影來傳播; 你究竟拍這電影還有什麼意圖?”

一看就知, 這擺明針對Mel Gibson的電影[受難曲]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年上映的[受難曲]頗具社會爭議, 除了是過份的血胜暴力, 和是否忠於史實的問題外, 還有這段耶穌生前12小時的經歷總讓人想到 “猶太人害死耶穌”的印象, 這令不少激進又脆弱的猶太人不滿, 指責電影具 “反猶太主義”的意識. [瑪利亞再生]導演費拉拿在電影中諷刺Mel Gibson的唯利是圖和自我中心, 顯然易見. 不過, 導演也明顯是自打嘴巴: 如果 “聖經說福音早已在聖經裡了, 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電影來傳播; 你究竟拍這電影還有什麼意圖?” 那這套電影[瑪利亞再生]要在聖經外談信仰談福音, 又有什麼意圖呢?

或者電影仍具有提醒世人的作用: 信念或信仰最終要從入世的愛出發, 從歷史從文獻從理性並不是可靠的道路. 電影名字裡的Mary, 指的是Mary Magdalene, 中文可譯作 “抹大拉的瑪利亞”, 對了, 就是小說 [達文西密碼]裡那個被早期天主教會誣蔑為妓女, 又被小說描繪成耶穌情人/妻子的那位女門徒, 她更寫成是達文西名畫 [最後的晚餐]畫中的一員; Mary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角色, 整本小說就是關於尋找耶穌血脈的故事, 而Mary與耶穌所生的孩子更被認為就是 "聖杯" (盛載耶穌的血). (詳見[達文西密碼]) 就在這關於Mary Magdalene史實爭論不休之時, 導演選了Mary作為帶出主題的引子, 可謂(刻意?)食正條水也.

Wednesday, April 05, 2006

香港國際電影節:我的選項

07/4/2006
失妻記 (Gradually...)
08/4/2006
守夜神 (Night watch)
09/4/2006
一鑊泡 (Bubble)
12/4/2006
瑪利亞再生 (Mary)
13/4/2006
風流債風流還 (Don't come knocking)
猛鬼也投票 (Homecoming)
14/4/2006
三個憂鬱的房間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地獄莊園 (Manderlay)
15/4/2006
立見天國 (Paradise now)
16/4/2006
世界動畫精選 2 (World animation 2)
各位觀眾晚安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17/4/2006
地下觀音 (Vera Drake)
19/4/2006
愛.糖針 (Candy)
22/4/2006
地獄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