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4/2006 猛鬼也投票 (Homecoming) (強烈推介!)
本年度電影節選項中最過癮電影。駐伊拉克的陣亡美軍運送返國後,因政府官員一句謊言變哂喪屍周街走,要在選舉日投票反對布殊反戰爭;嘩,結合美國的政治與喪屍 (Zombie)傳統,簡直是美國本土的鬼打鬼,cult片經典!電影其中一幕令人深刻:一對老夫婦看到一隻美軍喪屍孤伶地在雨中行走,邀請他入屋送上慰問,還擁抱這美軍喪屍安撫一番,無得頂!
我的夢想,是香港電視台拍到一集電視劇:午馬師傅帶領一班義莊的疆屍,跳跳紮咁去投票站投票,選出800人選委會的代表,原來這班疆屍就是染沙士病歿的肉體!最後疆屍不滿選舉結果,攻陷禮賓府!
其實《猛鬼也投票》是《Master of Horror》十三集電視劇中的一集,也是被譽為最好的其中一集。另一集被評論認為最好看的是三池祟史的《鬼伎回憶錄》(Imprint),恐怖程度是電視台的監製最後決定抽起該集,因為連他自己看後也覺得不安。這是否宣傳手法不得而知,不過在《Master of Horror》的網頁裡連Trailer也抽起也實在太過份了。唯有等待DVD。
14/4/2006三個憂鬱的房間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充滿人道關懷的紀錄片,可惜虎頭蛇尾,最後落得水份太多而收場。第一部份Room No.1拍攝聖彼德堡附近島上的一所軍訓學校裡,俄國兒童受軍事訓練的情況,最具詩意,人性,生活感。最可惜的是第三部Room No.3,純以音樂及剪接來表現泛濫的情感,流於空泛,讓整套紀錄片變得遺憾。但導演和電影仍值得支持和讓人尊敬。
地獄莊園 (Manderlay) (推介!)
導演繼《人間狗鎮》後,繼續以劇場的表現形式,揭發人性陰暗面;震撼效果雖不及前作,旁白也說得太明白,但反省意味仍然濃厚。今趟探討奴性問題,一班莊園的奴隸被女主角解放了,女主角希望大攪民主制度,奴隸卻仍充滿奴性,希望繼續有主人主宰,一切不需自己去思索煩惱;而女主角也漸漸走向獨裁管治的道路。中國人看這電影,特別有感受。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香港國際電影節亂咁Round Up之一
07/4/2006失妻記 (Gradually...)
請不要隨便把荒誕處境=卡夫卡,何況電影一點都不荒誕;對,這只是針對那段電影簡介。
關於電影,我只說五個字:「導演很成功。」然後我會引述導演Maziar Miri的話,來表現我的感受:「假如觀眾可以猜到影片說什麼,那麼影片就完蛋了。我盡力別讓這事情發生。」
09/4/2006一鑊泡 (Bubble) (推介!)
沉實的電影,隱喻和氣氛都泡製得不錯,把美國的不安和偽善表現出來。詳見14/04/2006的日記。
12/4/2006瑪利亞再生 (Mary)
帶點宣教意味的電影,描寫城市人心靈空虛而走向信仰的故事。針對《受難曲》背後的商業意味,以及針對信仰的理性歷史討論。詳見13/04/2006的日記。
13/4/2006風流債風流還 (Don't come knocking) (推介!)
Wim Wenders 又一憫憐世人之作,寫出人生放浪之後渴望救贖的心情。Wim Wenders上一套《迷失天使城》以悲傷的調子,呼喊戰爭對人心的影響,諷刺美國之餘,也不乏對人的同情與關懷;《迷失天使城》與《風流債風流還》的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裡面的主角都同樣渴求一位如天使心腸的女孩,來救贖自己一生的錯失;這也就很像波蘭斯基的《孤雛淚》,電影的最後一幕,不就是要那位如天使的小孤雛,來替夾在中間的丐幫領袖禱告救贖嗎? 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導演的一些心態吧?
故事也有點像《Broken Flowers》,牛仔明星到六十歲才知原來自己已為人父二十年,遂踏上尋找骨肉之旅。音樂非常感人,就如《迷失天使城》,為什麼他的電影音樂總能感受到一種人生的況味呢?非常期待OST.
請不要隨便把荒誕處境=卡夫卡,何況電影一點都不荒誕;對,這只是針對那段電影簡介。
關於電影,我只說五個字:「導演很成功。」然後我會引述導演Maziar Miri的話,來表現我的感受:「假如觀眾可以猜到影片說什麼,那麼影片就完蛋了。我盡力別讓這事情發生。」
09/4/2006一鑊泡 (Bubble) (推介!)
沉實的電影,隱喻和氣氛都泡製得不錯,把美國的不安和偽善表現出來。詳見14/04/2006的日記。
12/4/2006瑪利亞再生 (Mary)
帶點宣教意味的電影,描寫城市人心靈空虛而走向信仰的故事。針對《受難曲》背後的商業意味,以及針對信仰的理性歷史討論。詳見13/04/2006的日記。
13/4/2006風流債風流還 (Don't come knocking) (推介!)
Wim Wenders 又一憫憐世人之作,寫出人生放浪之後渴望救贖的心情。Wim Wenders上一套《迷失天使城》以悲傷的調子,呼喊戰爭對人心的影響,諷刺美國之餘,也不乏對人的同情與關懷;《迷失天使城》與《風流債風流還》的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裡面的主角都同樣渴求一位如天使心腸的女孩,來救贖自己一生的錯失;這也就很像波蘭斯基的《孤雛淚》,電影的最後一幕,不就是要那位如天使的小孤雛,來替夾在中間的丐幫領袖禱告救贖嗎? 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導演的一些心態吧?
故事也有點像《Broken Flowers》,牛仔明星到六十歲才知原來自己已為人父二十年,遂踏上尋找骨肉之旅。音樂非常感人,就如《迷失天使城》,為什麼他的電影音樂總能感受到一種人生的況味呢?非常期待OST.
Saturday, April 22, 2006
為妳和妳姐留一照紀念
Sunday, April 16, 2006
《Wanting to Die》
「這裡維持著平衡,但有時卻自殺念起
對水果發怒,視之如鼓脹的月亮
做出自以為的麵包而別人誤以為饅頭
任由書的頁碼漫不經心的攤著
某些事不說出來,電話脫離掛鉤
而愛,不論是哪一種,則變成疫病」
摘自美國普立茲得獎女詩人Anne Sexton的《Wanting to Die》的最後兩段。她從1956年起多次自殺未遂,1974年10月4日終於在自家車庫裡用一氧化碳廢氣了結生命,享年四十六載。
《Wanting to Die》還有這一段:
『自殺有一種特別的語言
如同木匠只想知道「用什麼工具」
而不會問「為什麼要做」』
資料來源:南方朔《回到詩》
對水果發怒,視之如鼓脹的月亮
做出自以為的麵包而別人誤以為饅頭
任由書的頁碼漫不經心的攤著
某些事不說出來,電話脫離掛鉤
而愛,不論是哪一種,則變成疫病」
摘自美國普立茲得獎女詩人Anne Sexton的《Wanting to Die》的最後兩段。她從1956年起多次自殺未遂,1974年10月4日終於在自家車庫裡用一氧化碳廢氣了結生命,享年四十六載。
《Wanting to Die》還有這一段:
『自殺有一種特別的語言
如同木匠只想知道「用什麼工具」
而不會問「為什麼要做」』
資料來源:南方朔《回到詩》
Saturday, April 15, 2006
[一鑊泡]
拍了大而有趣的[Ocean’s Eleven], 又拍了大而無當的[Ocean’s Twelve], (現在竟然還正在拍 [Ocean’s Thirteen]!) 金像導演史提芬‧蘇德堡也喜歡拍偏門的題材, 翻查資料, 例如Solaris, Full Frontal, Eros, 更驚訝的是他曾拍過我最愛的Kafka! 一個美國人怎麼拍一位捷克猶太裔的現代文學先驅呢? 真的要網上遠洋訂一只DVD來看.
今次電影節上映他一套低成本電影[一鑊泡](Bubble), 找來的都不是專業演員, 場景放在美國中部俄亥俄州的小鎮, 和製造塑膠洋娃娃的工廠; 故事,高度清晰的景觀和人物的氣氛詭秘而充滿張力, 滲湧著一種內藏的不安, 如棉裡的針.
據導演說, 他未來還會陸續拍一些美國不同故事和面貌, 簡言之, 他想透過電影表現美國. [一鑊泡] 無疑是表現了美國小鎮中, 人們在封閉美好的外表下, 過著了無生氣和機械式的生活, 更在自我道德的壓抑和欺騙下, 起了邪念而不自知.
女主角Debbie 在製造塑膠洋娃娃的工廠裡刻板工作, 又要照顧行動不便的老爸. 她外表單純孝順, 樂於助人, 雖不至於和藹可親, 但總認定她是善良的. 她朋友不多, 視一位工廠內的男孩是好朋友, 雖不多話, 但他們都一起用餐放工. 一天, 一位年輕的女孩到工廠上班, 成為了一股暗流, 衝撃著這段關係的平衡.
這簡直就是小學女孩們呷醋的故事: Debbie暗中妒忌這新女孩與他的工廠男孩往來甚密, 雖然他們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愛情可言; 而在外表看來, 導演也只把Debbie的妒忌說得輕描淡寫, 至少, 肯定不會認為她就是最後殺新女孩的兇手.
就如芝see菇bi說: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徐步高, 而Debbie就是這句話的典範, 甚至殺了人連自己也忘了(或壓抑得欺騙了自己). 她被捕後常對那工廠男孩強調: 你認識我的, 我肯定不會做出這種事!但純良的外表原來隱含了殺機.
導演多次透過塑膠洋娃娃的大特寫, 與Debbie的大特寫相對照, 暗喻Debbie的只是一個外表虛假善良的洋娃娃; 洋娃娃相信自己是善良可愛的, 靠的便是那些塑造笑臉的金屬鑄模和後期的加工製作 (保守的道德標準和氣氛壓抑), 卻忘了自己原來只是一堆塑膠液體而已, 裡頭根本真空得什麼也沒有. 這麼容易爆破的善良和寧靜, 大概就是戲名Bubble的真正意思.
有朋友說電影有談及911恐怖襲擊的情節, 或許是我錯過了, 沒有意識到; 不過隨著喬治布殊及911而來的美國新保守主義, 似乎就是導演心目中輕易爆破的偽善吧.
今次電影節上映他一套低成本電影[一鑊泡](Bubble), 找來的都不是專業演員, 場景放在美國中部俄亥俄州的小鎮, 和製造塑膠洋娃娃的工廠; 故事,高度清晰的景觀和人物的氣氛詭秘而充滿張力, 滲湧著一種內藏的不安, 如棉裡的針.
據導演說, 他未來還會陸續拍一些美國不同故事和面貌, 簡言之, 他想透過電影表現美國. [一鑊泡] 無疑是表現了美國小鎮中, 人們在封閉美好的外表下, 過著了無生氣和機械式的生活, 更在自我道德的壓抑和欺騙下, 起了邪念而不自知.
女主角Debbie 在製造塑膠洋娃娃的工廠裡刻板工作, 又要照顧行動不便的老爸. 她外表單純孝順, 樂於助人, 雖不至於和藹可親, 但總認定她是善良的. 她朋友不多, 視一位工廠內的男孩是好朋友, 雖不多話, 但他們都一起用餐放工. 一天, 一位年輕的女孩到工廠上班, 成為了一股暗流, 衝撃著這段關係的平衡.
這簡直就是小學女孩們呷醋的故事: Debbie暗中妒忌這新女孩與他的工廠男孩往來甚密, 雖然他們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愛情可言; 而在外表看來, 導演也只把Debbie的妒忌說得輕描淡寫, 至少, 肯定不會認為她就是最後殺新女孩的兇手.
就如芝see菇bi說: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徐步高, 而Debbie就是這句話的典範, 甚至殺了人連自己也忘了(或壓抑得欺騙了自己). 她被捕後常對那工廠男孩強調: 你認識我的, 我肯定不會做出這種事!但純良的外表原來隱含了殺機.
導演多次透過塑膠洋娃娃的大特寫, 與Debbie的大特寫相對照, 暗喻Debbie的只是一個外表虛假善良的洋娃娃; 洋娃娃相信自己是善良可愛的, 靠的便是那些塑造笑臉的金屬鑄模和後期的加工製作 (保守的道德標準和氣氛壓抑), 卻忘了自己原來只是一堆塑膠液體而已, 裡頭根本真空得什麼也沒有. 這麼容易爆破的善良和寧靜, 大概就是戲名Bubble的真正意思.
有朋友說電影有談及911恐怖襲擊的情節, 或許是我錯過了, 沒有意識到; 不過隨著喬治布殊及911而來的美國新保守主義, 似乎就是導演心目中輕易爆破的偽善吧.
Thursday, April 13, 2006
[瑪利亞再生]
電影[瑪利亞再生](Mary) 談不上具啟發性和新鮮感, 骨子裡還有點宣教的意味. 黑人男主角韋狄加正正是現代人的典型, 事業如日中天卻心靈虛空, 多次被扮演Mary Magdalene的女性朋友庇洛仙反問: 你心裡相信什麼? 多番反省下, 最終發現自身的安靈處還是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和老婆, 結果是透過不斷的自我歉疚和禱告來為自己贖罪, 期求換取妻兒的平安. 但相比超然脫俗的女演員庇洛斯來說, 男主角似乎還離心境平和很遠很遠.
戲中的男主角顯然早有自覺, 無法排遣自己生命的不安和空洞, 惟透過清談節目討論耶穌一生的真偽, 希望在理性層面來解決虛無的人生. 電影[瑪利亞再生]告訴我們, 這方法當然不是正途, 用錯方法的結果是離信仰越走越遠, 真理的道路應該是從愛出發. 最終他覺悟前非, 在自己的清談節目質疑那位拍攝耶穌生平的電影導演時, 毫不留情地指責(大意): “聖經說福音早已在聖經裡了, 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電影來傳播; 你究竟拍這電影還有什麼意圖?”
一看就知, 這擺明針對Mel Gibson的電影[受難曲]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年上映的[受難曲]頗具社會爭議, 除了是過份的血胜暴力, 和是否忠於史實的問題外, 還有這段耶穌生前12小時的經歷總讓人想到 “猶太人害死耶穌”的印象, 這令不少激進又脆弱的猶太人不滿, 指責電影具 “反猶太主義”的意識. [瑪利亞再生]導演費拉拿在電影中諷刺Mel Gibson的唯利是圖和自我中心, 顯然易見. 不過, 導演也明顯是自打嘴巴: 如果 “聖經說福音早已在聖經裡了, 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電影來傳播; 你究竟拍這電影還有什麼意圖?” 那這套電影[瑪利亞再生]要在聖經外談信仰談福音, 又有什麼意圖呢?
或者電影仍具有提醒世人的作用: 信念或信仰最終要從入世的愛出發, 從歷史從文獻從理性並不是可靠的道路. 電影名字裡的Mary, 指的是Mary Magdalene, 中文可譯作 “抹大拉的瑪利亞”, 對了, 就是小說 [達文西密碼]裡那個被早期天主教會誣蔑為妓女, 又被小說描繪成耶穌情人/妻子的那位女門徒, 她更寫成是達文西名畫 [最後的晚餐]畫中的一員; Mary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角色, 整本小說就是關於尋找耶穌血脈的故事, 而Mary與耶穌所生的孩子更被認為就是 "聖杯" (盛載耶穌的血). (詳見[達文西密碼]) 就在這關於Mary Magdalene史實爭論不休之時, 導演選了Mary作為帶出主題的引子, 可謂(刻意?)食正條水也.
戲中的男主角顯然早有自覺, 無法排遣自己生命的不安和空洞, 惟透過清談節目討論耶穌一生的真偽, 希望在理性層面來解決虛無的人生. 電影[瑪利亞再生]告訴我們, 這方法當然不是正途, 用錯方法的結果是離信仰越走越遠, 真理的道路應該是從愛出發. 最終他覺悟前非, 在自己的清談節目質疑那位拍攝耶穌生平的電影導演時, 毫不留情地指責(大意): “聖經說福音早已在聖經裡了, 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電影來傳播; 你究竟拍這電影還有什麼意圖?”
一看就知, 這擺明針對Mel Gibson的電影[受難曲]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年上映的[受難曲]頗具社會爭議, 除了是過份的血胜暴力, 和是否忠於史實的問題外, 還有這段耶穌生前12小時的經歷總讓人想到 “猶太人害死耶穌”的印象, 這令不少激進又脆弱的猶太人不滿, 指責電影具 “反猶太主義”的意識. [瑪利亞再生]導演費拉拿在電影中諷刺Mel Gibson的唯利是圖和自我中心, 顯然易見. 不過, 導演也明顯是自打嘴巴: 如果 “聖經說福音早已在聖經裡了, 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電影來傳播; 你究竟拍這電影還有什麼意圖?” 那這套電影[瑪利亞再生]要在聖經外談信仰談福音, 又有什麼意圖呢?
或者電影仍具有提醒世人的作用: 信念或信仰最終要從入世的愛出發, 從歷史從文獻從理性並不是可靠的道路. 電影名字裡的Mary, 指的是Mary Magdalene, 中文可譯作 “抹大拉的瑪利亞”, 對了, 就是小說 [達文西密碼]裡那個被早期天主教會誣蔑為妓女, 又被小說描繪成耶穌情人/妻子的那位女門徒, 她更寫成是達文西名畫 [最後的晚餐]畫中的一員; Mary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角色, 整本小說就是關於尋找耶穌血脈的故事, 而Mary與耶穌所生的孩子更被認為就是 "聖杯" (盛載耶穌的血). (詳見[達文西密碼]) 就在這關於Mary Magdalene史實爭論不休之時, 導演選了Mary作為帶出主題的引子, 可謂(刻意?)食正條水也.
Wednesday, April 05, 2006
香港國際電影節:我的選項
07/4/2006
失妻記 (Gradually...)
08/4/2006
守夜神 (Night watch)
09/4/2006
一鑊泡 (Bubble)
12/4/2006
瑪利亞再生 (Mary)
13/4/2006
風流債風流還 (Don't come knocking)
猛鬼也投票 (Homecoming)
14/4/2006
三個憂鬱的房間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地獄莊園 (Manderlay)
15/4/2006
立見天國 (Paradise now)
16/4/2006
世界動畫精選 2 (World animation 2)
各位觀眾晚安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17/4/2006
地下觀音 (Vera Drake)
19/4/2006
愛.糖針 (Candy)
22/4/2006
地獄 (Hell)
失妻記 (Gradually...)
08/4/2006
守夜神 (Night watch)
09/4/2006
一鑊泡 (Bubble)
12/4/2006
瑪利亞再生 (Mary)
13/4/2006
風流債風流還 (Don't come knocking)
猛鬼也投票 (Homecoming)
14/4/2006
三個憂鬱的房間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地獄莊園 (Manderlay)
15/4/2006
立見天國 (Paradise now)
16/4/2006
世界動畫精選 2 (World animation 2)
各位觀眾晚安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17/4/2006
地下觀音 (Vera Drake)
19/4/2006
愛.糖針 (Candy)
22/4/2006
地獄 (Hell)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