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30, 2005

7.6.2005 九龍灣德福花園


7.6.2005 九龍灣德福花園

不用擔心自己的電腦壞了: 怎麼只顯示半張照片? 更不用怕農曆七月會這麼邪: 睬!!! 無哂D頭架! 大吉利是! 這照片本來就是這樣: 八個沒頭的老人, 坐在德福花園的平台上, 各有自己的姿態, 各有自己的回憶, 畢竟他們都活過了半百吧, 腦裡擁有超負荷的經歷和記憶, 好讓現在一把年紀, 他們能從內衣鞋底裡掏出來細味細味, 否則坐在這裡傻傻呆呆做什麼? 算吧, 我們究竟真的關心過他們的死活嗎? 對很多人來說, 他們都只是一班沒臉而無所事事的阿婆阿伯而已; 但回頭三十年, 他們也曾對社會貢獻過吧? 怎麼我們好像認定, 維園阿伯一出世就係維園阿伯? 究竟我們了解他們多少? 算啦, 轉過頭我地就會指住他們喊: 唔好吐啖啦, 阿伯!!

Tuesday, August 23, 2005

回應"過程"與"狀態" (下篇)

3) 有什麼情況下, "過程"的照片會比"狀態"的照片更"好"?
「更好」的意思在這裏較難捉摸,因為範圍太大。若回顧之前的提問,在十分同情地理解的情況下,我設想問題是問「一張過程比重大於狀態的影像,在什麼情況下也有藝術性?」

正如回答第一條問題時指出,著重功能價值的照片也可同時具有藝術價值,故此當問到「過程"的照片會比"狀態"的照片更"好”」,在同情理解下,相信是假設了有一張著重過程,同時只具功能價值卻缺乏藝術性的照片,在什麼情況下亦可以擁有藝術價值而言。

我們見到不少所謂「老照片」,不管是民間把它們印製成書刊的還是在拍賣行拍賣的照片,其內容很多原來著重在事件的過程,但經過長時間的「洗禮」,有些產生了藝術價值。這裏所指的藝術價值,是比較寬廣的用法,不是狹義地把一張照片拍得有藝術性,而是包括歷史與物件稀有的因素在內。

4) 美感在"過程"與"狀態"之間, 扮演了什麼角色? "過程"照片可否一樣拍得好美, 而提昇至"狀態"照片?

回應了之前三條問題,再答這一條,是否變成了「過度解答」?(以回應「
過度解讀」 )^_^

波比 – 與波夫波無親屬關係

回應"過程"與"狀態" (上篇)

早前文章提及"過程"與"狀態"之間的問題, 承蒙前輩波比恩賜鴻文回應遊戲文章, 現分上下篇全文盡錄.
(A: 嘩!! 呢兩句客氣到......駛唔駛呀你?)
(B: 咪係, 叫人前輩會唔會俾人打?)
(C: 叫人恩賜'"鴻文", 因住俾人劃兩條"紅紋"係番面度喎!)
(D: 話自己係遊戲文章, 即係話埋人地都係玩玩下啫! )
夠啦夠啦......現copy and paste如下:

這些提問有助我檢討自己的想法。

1) "過程"和"狀態"之間, 是否就是"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分別呢? 什麼是藝術性呢? 怎樣才具藝術性呢?

按先釐清問題的意思然後才論辨理由,問題的次序應是:

「什麼是藝術性?一幅攝影作品如何算得上具有藝術性?把「過程」和「狀態」對揚,是否用來分辨「功具/功能性」與「藝術性」?

研究攝影哲學的英國哲學講師 Nigel Warburton 在 “The Art Question”一書中,剖析了數個關於「什麼是藝術」的流行概念,最後指出當人們問這個問題時,其實是間接地問世上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去特別留意,這個想法帶有評價性,甚至具有道德指涉。在這個情況下對個別作品 (individual works) 所問的才算有意義,而非一個普遍的問題 (a general question) 。他舉了 Cindy Sherman的自拍照為例,指我們在想她的照片時不會回答「什麼是藝術」這個大問題,而是在明白她的作品後,想到她的照片為什麼會是藝術,及這如何影響我們對這些照片的理解。

換句話說,一張照片是否具有藝術性,並非由於我們解答到「什麼是藝術」這個大問題,而是由於我們透過理解這張照片。就此而言,一幅作品如何算得上具有藝術性,並不能透過對什麼是藝術的定義,而是在具體情況下透過對作品本身的理解及把它與其它作品比較,以至於其它形式的藝術作出比較等。

至於問「過程」「狀態」這一組對揚,是否用以分辨作品的功能性與藝術性
?首先,我們不當預設作品的功能與其藝術價值對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般作品具有以下三種特性之一:

1. 作品具功能價值,無藝術價值或藝術價值較低;
2. 作品具功能價值,同時具(較高)藝術價值;
3. 作品具(較高)藝術價值,而無功能價值或功能價值較低。

以上第二種特性推翻了問題的預設。

提出「過程」與「狀態」,旨在於彰顯拍攝定格影像的攝影,如何較能在捕捉事件時突顯其優勢,與劃分照片的功能性與藝術性無太大關係。

2) 如果"過程"是功能性的, 而"狀態"是藝術性的, 那只要拍攝"過程"拍得清晰明白, 仍可算是好的"過程照片"嗎? 好的"過程照片"與好的"狀態照片"兩者之間是否就有層級之分呢?
問題初段是不當的預設,已經上述疏理。

之後問:那只要拍攝"過程"拍得清晰明白, 仍可算是好的"過程照片"嗎?

照片能把過程交代得清晰明白,以一般新聞學術語可稱得上是「客觀真實」的照片,能反映現實世界。

什麼叫「真實」「客觀」?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

“Snow is white” is true 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

「雪是白色」這句話是真的當且僅當雪是白色的。

借用到攝影:

一張照片拍到雪是白色稱得上是「客觀真實」的照片當且僅當雪是白色的。

當然,攝影與文字媒界的運用不盡相同,在現實環境許多情況下,攝影的表現與操作也很複雜,不會這麼簡單,以上旨在提出一個簡明概念。

問題是:客觀真實的照片是否新聞攝影唯一追求的標準?亦即是說,客觀實真若是新聞攝影的必須條件,是否同時是它的充分條件?我們會否自問:我們平日見報刊與網絡上登載不少客觀真實,但我們不認為是一般所說「好」的照片。何解?

最後問:好的"過程照片"與好的"狀態照片"兩者之間是否就有層級之分呢?
同情地理解:若「好的過程照片」指客觀真實的照片,那麼「好的狀態照片
」是指什麼呢?首先,我能想像到「不好的過程照片」,是指一些連基本技術如顏色、對焦等也出問題的照片,但我能想像到「不好的狀態照片」嗎?是否也是一些基本技術如顏色、對焦等也出問題的照片呢?若然如是,則「不好的狀態照片」,等同於「不好的過程照片」,亦即是一般說的技術上有缺憾的照片。

接回以上有關新聞攝影的必須條件與充分條件的提問,所謂好的狀態照片,是指在照片交代客觀真實同時還增加一些因素,使它更能彰顯攝影作為新聞報導的優勢。

然而,我認為最好不使用「過程照片」與「狀態照片」這兩組詞,因為提出「過程」與「狀態」,是想分析事件本身的情景,而非對於照片的劃分。在拍攝時,事件的過程與狀態兼得,只不過兩者比重不同而已,而且不容易自一個影像中分開檢視,沒有純「過程照片」與「狀態照片」。我只會說,有一些能反映客觀真實的照片,及一些能反映客觀真實同時多了一些因素,包括美學因素與時機掌握的因素,使之更能深刻反映事件的照片。 (上篇)

Monday, August 15, 2005

陳育強新書<神經>

藝術家陳育強的新書<神經>是一本收集他過去創作的小書, 他的強項是混合媒介, 這我完全不曉, 大概是把兩個透明的filter funnel蓋上爬在地圖書上的兩只龜仔吧! 哈!(見p.232)
不過, 這本小書的前言和部份文章卻頗具啟發性, 對"什麼是藝術"有個人而精要的見解, 那不是抽象難明的詞彙混雜, 而更像是一位創作者的心路和思索歷程.
他在前言這樣寫道:
"如果視覺藝術不得已是一種簡潔的形式 (因為表達訊息的方式是並時式而非順時式, 不能攜帶太多複雜內容), 那麼詩也是文學體裁中最簡潔的形式, 兩者有一種近乎天然的類比關係. 我喜歡詩, 是它那種近似魔法的造句方式, 透過單字的靈活拼合, 它的意義可以越過個別字義的總和, 游移於字裡行間; 和混合媒界一樣, 如果我以單一物件為單字, 構成方法為造句方法, 它一樣可以造就言外之意, 既深且遠."
這令我想起攝影, 如果把照片裡的不同元素以適合的方式拼合一起後, 能夠超越原來物件或事件的意義, 那便能把照片提昇到另一層次, 就如EPA的那位行家, 把少女玩cosplay的天使形象配合香港的景色, 既美又有玩味的餘韻, 是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陳又這樣寫道:
"藝術作品應是觸動人心之物, 而不是啟智之物, 它的視覺特點向來不能具體地精確地傳達訊息, 起碼它不夠文字精確. 我常對畢加索的著名反戰作品"Guernica"納罕, 如果沒有其他文字來介紹作品的背景, 畫面實在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一段令我奇怪的是, 他談的是"藝術作品", 而不只是"視覺藝術", 即使如是, 電影這種視覺藝術作品, 是否也未能做到"啟智"的效果? 什麼才是"啟智"? 一定要像語理分析般具邏輯條理才算是啟智嗎? 如果一部電影, 能令你反思安樂死的意義和價值, 就如"情流深海"(The sea inside)一樣, 那是否就算是"啟智"呢?
不過, 能夠觸動人心(我心?)的照片, 似乎是我現在所逼切追求的.

Saturday, August 13, 2005

12.8.2005 灣仔會展

12.8.2005 灣仔會展

帶著面具拖手仔, 大概是一種過渡的心態吧. 我們既想極力挽留年輕的情感, 彼此的手汗和皮膚質感親蜜地交互, 就像沿途為你包裹那顆冷顫的心的一雙絨毛手套; 但突然一切都變了, 彷彿掉到森林裡獵人埋下的陷阱, 一掉便跌到社會上, 我們驚慌害怕, 竟開始不自覺地套上面具; 那面具蒼白順滑, 笑口常開, 那簡直就是向你售賣人生必勝術的街頭sales哦! 就在這一刻, 我們驚醒自己的往惜, 在面具未成為自己的臉孔前, 伸手向你緊握, 期盼時光可以倒流, 又能再次單純地走過以為單純的人生.

Friday, August 12, 2005

Little boy is alive

1945年8月6日,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世界第一枚原子彈,累計死亡人數達14萬人.
2005年7月20日, 我在香港書展發現, BBC發行了好幾套關於二次大戰和世紀大事的DVD紀錄片, 其中一套名為"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當中一段便是講述這次原爆前24小時的歷程. 雖然這環節中不少是重拍片段, 但背後仍有珍貴的照片和資料提供.
我最想說的, 就是這顆原子彈的名字, 叫Little boy.
當美軍上校在投彈前兩小時安裝好這顆原子彈後, 他向上司報告說: Little boy is alive.
然後, 在兩小時後, 很多little boys are dead.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朱古力獎門人>這譯名爛得不能再爛, 把一套副童真好玩有意思的電影白白糟蹋了; 一看到片名就想起曾志偉的招牌笑容, 然後再想起的便是耆那月餅.
當然完全不是那回事.
夢幻導演Tim Burton是我的至愛之一, 配搭另一至愛Johnny Depp (順便一提, 不知怎地, 自從他的<魔盜王>之後, 我總覺得他有點張國榮的味道) 雖已不是新鮮事, 但肯定極有吸引力, 好彩不負所望, 非常熱鬧好看.
說故事手法流暢, 高潮層層遞進, 還不時有所驚喜, 歌舞場面及場景設計斑爛突出(小矮人好正!), 非常符合Tim Burton一向的夢幻美學, 我更認為這電影能給他最大的發揮, 內裡不少元素, 如工廠, 孤獨的怪人, 童心的主題等, 都非常完整地表達出來. 今次導演也繼承了<大魚奇緣>的父子主題, 以輕巧的手法說明親情的重要, 雖說教意味重了點, 仍不失溫馨.
我相信Stanley Kurbrick迷對這電影最難忘的, 一定是當中"電視室"一幕: 整所房間白雪雪一片, 工作人員也穿上白色制服, 電視上則播放著一條片子, 片裡好幾雙猩猩在岩石上走來走去, 然後當Johhny Depp 開始操作"朱古力傳遞器"時, <2001太空漫遊>的音樂響起了!! 更令人忍唆不禁的, 是他把那幕猩猩圍著的黑色石碑變成他的wonka朱古力!! 以現在的評論用語, Tim Burton是向Stanley Kurbrick致敬吧, 但我寧願相信是他的童心未泯.
對我來說, 這個暑假的電影高潮位, 似乎也落在這套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身上了.

Friday, August 05, 2005

插入是"過程", 愛情是"狀態"

有資深行家認為好的新聞照片應能捕捉事件的"狀態"而非"過程". 此話何解? 大概可以這樣說:
"過程"是一本說明書: 安裝電腦有10個steps, 那便每個steps都拍一張照片, 清楚交待每項工序, 要上螺絲, 要裝driver, 要除衫(講笑!)......說明書的目的只有一個: 細節清楚明白.
套用在新聞攝影, 一單遊行, 由示威者準備到出發到遊行到叫口號到交請願信到離開, 每項程序都交待清楚而明明白白, 那每張照片都是"過程"照片.
"狀態"則強調整件事件的氣氛, 攝影師對事件的感覺; 觀者看照片, 未必能看到事件的細節和底蘊, 卻能"感受"到一種氛圍, 或者是有被觸動的一刻.
對我來說, Eugene Smiths拍攝日本村莊水銀中毒事件中, 母與子洗澡的一幕, 可能是第一張觸動我的"狀態"新聞特寫照片. 如果這張照片, 是以清楚交待母子怎樣沖涼的10個steps為目的, 包括放水除衫(唔係講笑!)抹身等等.......並放進一本白雪雪的canon說明書裡, 就未必能夠感動我.
可以這樣說, "狀態攝影"是把"過程"提煉, 抽取重要的環節, 加入攝影師的眼光和觸覺, 令人感受到事件的氛圍或有被觸動的感受, 出來的就是"狀態"照片.
再極端一點: 做愛的"插入"便是"過程"(以AV片裡的大特寫抽插鏡頭為代表); 愛情的快感則是"狀態"(以電影中男女情侶排除萬難後相擁熱吻上床不露點為代表). 不過如果簡單歸結"抽插"便是不好, 肯定很多男人反對, 畢竟目的和用途不同: AV片是以引起性慾為主, 它是功能性的, 假如看完AV片的不舉男子卻竟能勃起, 它便是成功的AV片; 愛情劇情片則以引起共鳴及提昇視野為主, 假若觀眾能因欣賞電影後而對愛情有所領悟和共鳴, 它也可算是成功的愛情藝術片.
結果我們會問:
1) "過程"和"狀態"之間, 是否就是"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分別呢? 什麼是藝術性呢? 怎樣才具藝術性呢?
2) 如果"過程"是功能性的, 而"狀態"是藝術性的, 那只要拍攝"過程"拍得清晰明白, 仍可算是好的"過程照片"嗎? 好的"過程照片"與好的"狀態照片"兩者之間是否就有層級之分呢?
3) 有什麼情況下, "過程"的照片會比"狀態"的照片更"好"?
4) 美感在"過程"與"狀態"之間, 扮演了什麼角色? "過程"照片可否一樣拍得好美, 而提昇至"狀態"照片?